到湖广会馆“跃龙门”阅读数
逢阳春三月,春寒料抖,碧空万里。踏着宜人的春光,沿着南新华街向南走去,西南角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着实引人注目,于是有幸走进了这座饱尽沦桑、如今又重现风采的湖广会馆。北京湖广会馆的“湖广”二字始于元代的湖广省,而“湖广”自1376年后专指两湖之地。建立之初主要用来招待湖南、湖北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由于举人们在故乡多小有声望且有望“跃龙门”,因此家乡在京任职和经商的人士就在名流召集下集资修建招待试子的会馆。后因“旗汉分治”政策只能建在外城。清朝的两湖举人需经涿州,北过卢沟桥,进广安门,才入住这里。湖广会馆历史悠久,清代的纪晓岚曾经居住在此;梅兰芳、余叔岩、谭鑫培曾在此唱戏;曾国藩在这里举办过六十大寿;章太炎、梁启超在这里发表过演说;孙中山先生在此召开了第一次国民党大会,并宣布国民党成立。两百多年的沧桑岁月,赋予了湖广会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来到古朴的门前,面对飞阁流丹的门楼,似乎不见了都市的拥挤,也听不到喧嚣,一片宁静致远,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进门后向南,经过古色古香的长廊,可以看到一口井,名为子午井。取名何意呢?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此井“子午二时汲则甘,余时则否”,意思是说这口井只有子时和午时才能涌出甘甜的水,其他时间则不然,故而得名。留足观赏之时,忽而又见身后的二层小楼,于是走进小楼,闻一层为先贤祠,二层为文昌阁。先贤祠面阔三间,西边的长廊中,立有道光十年的《重修湖广会馆碑记》古碑,每年阴历正月,两湖地区的旅京同乡都要在这里公祭。现如今先贤祠已经变成了北京戏曲博物馆。来到二层的文昌阁,映入眼帘看到“文昌帝君神位”。相传应试举人都会按时祭祀,以求科举考试能榜上有名。文昌阁的后方是风雨怀人馆,紧贴文昌阁之北,相传是曾国藩修建的,本无名称,以叶润臣寓此,时有《风雨怀人馆图册》广征题咏,或即在此进行,因而以此掌故命名。
兜兜转转,来到湖广会馆的中心建筑——戏楼,走进去,眼前豁然开朗。据《北京清代会馆》一书记载,湖广会馆的戏楼建于道光十年,“坐南朝北,南北九间,东西六间,两层共计五十四间。楼内周围东、北、西三面都有上下两层看楼,一层是戏台,二层共设十二个包厢,展出曾在这里演出过的京剧名家用品:武生泰斗谭鑫培佩刀、钺;名伶梅兰芳的藏书......戏楼内部设有天花板,但大柁随梁枋脊檩上均有彩画体题材为水波流云。四面的板壁绘有博古彩画,这些图案在北京古建筑彩画中甚是少见。而挂檐板上则绘有花卉卷草。戏楼的外檐柱枋绘有彩画,绿柱红枋,典雅朴实。我绕到戏台的正前方,在戏楼正中,挂有黑底金字“霓裳同咏”匾额,圆柱上挂着的对联长度大约有一丈六七尺,写着“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谐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戏台的左右两侧保留古戏楼的上下场门帘,品茗赏戏,门帘一挑,瞧,角儿出来了。不禁让我浮想联翩,增添无限乐趣。
流连忘返之际,不知不觉已到了每天的演出时间,能在湖广会馆的戏楼观赏一场演出是件求之不得的经历,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会馆文化的真谛。于是德云社的《北京相声大会》缓缓拉开了帷幕。声临其境,宾客盈门。精彩纷呈的同时,印象深刻是相声《规矩论》,《规矩论》是传统平哏相声,此乃德云社的经典相声之一,是郭德纲的拿手好戏。台上两位九字科的李九重和郑九莲,在传统节目基础上增添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融合了当下时代潮流的元素进行新编,劲头尺寸拿捏到位,妙趣横生,达到了谐而不欲、趣而不油的境地。帷幕落下,戏楼里响起了宾客们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走出戏楼,环顾四周,感概颇多。时间像风,既能吹开文明的灿烂,也能抹平历史的辉煌。北京,承载了举不胜举的文化遗迹,千年过去,一些遗迹从岁月隐去了痕迹,只有少数幸存者,在现代文明的追寻中,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湖广会馆在饱经风霜之后,如今再次重塑辉煌,以精神的面貌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