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作者您好:

平台方近期接到网友多起投诉,被部分作者文章内容包含的外部链接、二维码、电话等内容误导点击访问,发现其非推介地官方信息,亦非机构作者官方信息,真假难辨,造成困惑。

环游号作为国内首个央级新闻媒体和地方文旅机构共同推出的自媒体平台,将为文旅行业建设官方发声渠道为宗旨,服务行业机构、学者、专家和网友,为此,平台方从即日起,要求各作者发布的文章内容务必清除非官方外部链接、非官方二维码、非官方电话等,若发现故意发布上述内容,平台方将对文章作者永久禁言。 感谢您的支持。

已了解

通渭到底有几个太白庙?
阅读数

分类:1539993997000

通渭太白庙著名的有三处:中林山、顶头山、凤龙山,分别供奉三位太白。

箭杆岭凤龙山李白纪念馆俗称太白庙,坐落在通渭县襄南乡西部的王岔、瓦洒交界处,始建于明朝,盛于清朝,民国逐渐衰退,文革期间遭遇破坏。1980年恢复重建,现为全县最大的山场庙会之一。因是馆、祠、庙三者合一,索性,这里就称为祠庙吧,主要供奉太白三爷。

这里峰峦叠嶂,山势峻峭,祠庙山门就因山形而建,并不与庙内主体建筑在一条线。其实西北的许多民宅的大门也不在院内中轴线,这和许多的寺庙建筑并不相同。

山门为仿古式门楼,高大雄健,气势非凡。门楼上悬门匾“箭杆岭凤龙山”,无落款,不知何人所书。门楼东侧有一照壁,有联曰:“明月清晖映河海,谪仙盛名传古今”。西侧亦有一照壁,有联曰:“抽刀断流欲穷人间忧愁,把酒吟诗唱徹江山美景”。化自于太白诗句,让人一见,就可知道,祠庙定是与太白有关。

山门门庭外柱左右各盘黄龙一条,龙头相对,张口向上,似要升天而去。门庭内柱嵌“凤龙山门”联一副:“凤皇不鸣隐丹山,龙盘有翼登天门”,韵脚虽不合辙,但寓意颇为深刻。门庭上有“凤龙山”巨匾,书法苍劲有力,显示了通渭作为书画之乡的底蕴。

走进山门,才见太白祠正门。门庭为六柱,三门,二进,檐牙高啄,蜂窝矗立,也是一幢三层仿古式门楼。门楼就建在祠庙中轴线上,由于祠庙建在高台之上,较之山门高高在上,整个门楼也就显得于巍峨之外,另给人一种须仰视才得的高大之感,很有些庄严、神秘。

祠庙大门上方亦悬着“箭杆岭凤龙山”的巨匾,红底黑字,字体与山门相同。中层悬挂三块牌匾:正中稍高,上书“中天慧日”四字,题头落款均无,但字体很见功底;两侧稍低,一面书“气高河汉”,一侧书修建者名单。要进大门,须沿台阶而上。祠庙大门前有两对石狮,均张口露齿,怒目而视,只是一对较大,在台阶下方两侧,另一对稍小,在台阶上方门柱两侧。

按照风俗,祠庙中间大门为神仙通道,一般不开。两侧小门才是凡人的通道。沿着侧面拾阶而上,近见门厅内有联曰:“诗境满怀杯在手,青山对面月当头”,取意太白诗情人生,酒意生活,但于潇洒当中颇有些冷清之味。门厅两侧砖雕盘龙雕凤,虽是精美,但依我看来,现代机械味太浓。倒是旁边的花园中的几个小砖雕,很有些粗犷大气,古朴典雅,惹人眼目。

迈进大门,是为祠庙第一院,院内一侧供山神,一侧供土地,正中为太白纪念馆,整个建筑古朴凝重,庄重典雅。门前对联写:“明月唐诗第一人,醉写南蛮李太白”。

明月唐诗第一人姑且不论,单来看看“醉写南蛮”。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九卷中载有《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书中写道“姓李,名白,字太白……其母梦长庚入怀而生,那长庚星又名太白星,所以名字俱用之。……十岁时,便精通书史,出口成章,人都夸他锦心绣口,又说他是神仙降生,以此又呼为李谪仙。”

书中还描述一日有番使递国书到,但朝中翰林学士全然不识一字。后李白登场,很快读出国书内容,并回了一封回函,番使回国与国王述之。国王大惊,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这个传说中,最令人痛快的插曲则当属让杨国忠为自己磨墨,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

冯梦龙的三言故事,大多源于民间流传之故事,并溶入加工和发挥。《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在唐宋时就有零星记叙,冯文承其故事,跌宕起伏,增加了文章曲折性,使其极具浪漫主义特色。或许事实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故事多少还有可信度的。

再回到庙堂。大殿门庭之上悬匾额,有“李白大殿”四字,只有题头,写于一九八八年,但无落款,然字体大气磅礴,功力不凡。或许是通渭人家书法人士太多,题字人不愿别人知道自己姓名;或许太白爷名气太大,书写者只是题匾名而不愿到此显摆?如此说来,不仅班门不能弄斧,关公门前不能耍大刀,太白庙前留落款也难啊!

转到大殿之后,可见一红底黑字的巨匾,题首写“岁次甲申荷月朔日 毂旦悬”,正中为“欣欣向荣,生长茂林”八个大字,再下为首事人名单。匾额中“向荣”乃是已故岳父的名讳,他就出生在太白庙下俗称庙下湾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一生勤俭持家,立身为公,特别是晚年为周围的山场的植树造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乡党为了纪念,特意竖匾,且悬在太白庙正殿之后,也可谓对老人家的一点宽慰吧。

中院左右分别为文昌宫、杨六郎庙。正殿为李白寝宫,亦有对联:“胸襟洒落万丈光芒照千古,心怀舒畅一朝文星降九霄”,乃张林铭敬撰,以城隍祠之名而赠,也是对李白的高度评价。后院为雄伟高大的玉皇观。玉皇观为三层塔形建筑,均为实木,四面八角造型,飞檐架斗,雕梁画栋,显现出古建筑师的非凡功力。

顶头山供奉太白二爷,庙宇修建不及三爷及大爷。

太白大爷供奉在中林山。此地为传统的通渭八景之首,称为“中林春晓”。现在中林山门口又悬匾“太白寺”。其实,要说李白其人,传说是太白星转世,又入过道门,与佛教根本无缘,走进门内,却发现此地又称“中林春晓李白文物古跻圣地”,还称为“唐代爱国爱民诗人李太白纪念宫”。主题建筑布局和凤龙山相似:山门、正门、太白正殿、太白寝殿、玉皇殿。院内除了几处人造假山,并不见佛家痕迹,不知为何偏偏要称为“寺”?

撇开这些不论,倒是有几处景点值得注意,一是山门口太白纪念碑亭的楹联“天上独推长庚文章千古事酒醉写骇蛮;人间共仰太白灵感万代恩圣名闻华夏”和凤龙山的楹联有些相似,都特别强调“醉写南蛮”故事,很有特色,但不知为何?

院内“李太白纪念宫”乃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沈鹏所题,字体点划精到、韵味深长、格调高逸而富有现代感。正殿所悬“墨醉千秋” “醉仙”和寝殿“淡泊宁静”等牌匾均笔力雄健,大气磅礴,足见通渭人家作为“书画之乡”的不俗声名,或许,这也正是太白遗风?

太白正殿内供奉太白坐像,两旁塑立战像两员,不足而论,有两副对联别有意味。中间联为“壶口日月长荫赤子同登寿域;醉里乾坤大佑苍生共跻春台”,是为求神保佑黎明之意,亦如中林后门“中林叠翠四野田畴资润泽;神恩垂青万方黎庶荷生成”一般。两侧的对联写道“是长庚偶来尘世光芒万丈乐乐焉一生潇洒作神仙;与杜老共论文章斗酒百篇洋洋乎举杯对饮成三人”很有大家风范。后又得知,此联化用凤龙山太白庙联,作者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考中举人蒲捧扬。

蒲捧扬(1883—1943)字荣皆,原名捧阳。今通渭县李家店乡蒲家坪人。曾主讲通渭寿名书院。为文谨严,气势流畅,尤善作对联,时通邑商号门联大多出其手,著有《甲子楹联集》,时受名家称赞。他撰写的凤龙山太白庙联“与杜老共论文章,万丈光芒,落落焉,独有千古,迄今凭吊遗踪,渭北春树,江东暮云,过客苍茫感桃李;是长庚偶来尘世,十分明月,洋洋乎,相见三人,忆昔沉沦斗酒,华顶吟秋,名山寄好,一生潇洒作神仙。”收入新编《通渭县志·艺文》,又选入《通渭古今对联选》和《甘肃古今楹联选集》。两相对比,再读太白庙新联,方知逊色不少,亦如笔者在自我欣赏诗作之后,再读太白诗篇一般。

前文说过,有关“太白”的遗存文化,在通渭随处可寻。时至今日,在通渭奉祀李太白的庙宇还有别处;诸如 “太白庙”“太白梁”“太白祠”等地名依旧很多;而这里流传关于李白的传神故事,还有很多。

来源;陇上人家企鹅号

    相关推荐Related recommendation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商务合作|电子政务|官方微博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