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作者您好:

平台方近期接到网友多起投诉,被部分作者文章内容包含的外部链接、二维码、电话等内容误导点击访问,发现其非推介地官方信息,亦非机构作者官方信息,真假难辨,造成困惑。

环游号作为国内首个央级新闻媒体和地方文旅机构共同推出的自媒体平台,将为文旅行业建设官方发声渠道为宗旨,服务行业机构、学者、专家和网友,为此,平台方从即日起,要求各作者发布的文章内容务必清除非官方外部链接、非官方二维码、非官方电话等,若发现故意发布上述内容,平台方将对文章作者永久禁言。 感谢您的支持。

已了解

这部意大利人拍摄的电影,呈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紫禁城”
阅读数

分类:1544420612000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这个总带着些传奇和争议的名字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或许有些陌生,和很多导演涉猎丰富、题材广阔不同,浸淫电影圈半个世纪的贝托鲁奇作品并不多。他一生拍摄过19部长片,第一部是21岁时执导的犯罪悬疑片《死神》,最后一部是71岁时的《我和你》,充满着自由反叛精神的法国新浪潮与左翼运动构成了他光影世界的重要底色。如果说,想进入天堂的导演要以一部自己的作品为通行证,大概很多观众会为一生毁誉参半的贝托鲁奇选择《末代皇帝》。

在这部电影中,作为外国人的贝托鲁奇,跨越了文化差异的屏障和意识形态的疆界,以平视的视角,略带同情地讲述着中国末代帝王的故事,将贯穿爱新觉罗·溥仪一生的风云与爱恨,融入历史的长河,以他为镜,反射出一副复杂动荡又贴近真实的中国近代画卷。对比很多人物传记片中的英雄式主角,溥仪是个几乎充满消极色彩的角色,无力地被时代裹挟。平稳铺陈中,导演理智旁观的目光蕴涵着怜悯、理解与善意的反思,使影片传达出人性共通的普世价值。

上世纪80年代末,《末代皇帝》上映后在日本和西方收获了极高的票房和口碑,于各大影展获奖无数。其中,在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横扫千军,包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九项大奖,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之一。

这部作品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三家联合摄制,创造了中国影视历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 1949年后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西方电影,第一次中国政府没有对电影内容做出任何限制,第一次有中国题材的电影在奥斯卡夺魁。

贝托鲁奇在《末代皇帝》片场

《环球人物》提到贝托鲁奇的离世“留下中国再也拍不出的紫禁城”。《末代皇帝》之后,没有影视剧组享受过故宫内完全清场、清除护栏取景的待遇。1998年横店影视城占地1500亩的明清宫苑建成以后,清宫舞台更是几乎完全南迁。有人将故宫实地取景批判为对文物古迹保护意识不足的特殊时代之机,1986年4月文化部颁布了针对影视剧拍摄与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指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室内禁止一切拍摄,而同年7月28日正式开机的《末代皇帝》剧组,恰好在规定颁布前提交了申请,另外可能是意大利知名共产主义者的身份让贝托鲁奇获得当时政府的充分信任。

饰演皇后婉容的女主演陈冲说:"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一个没有游客的故宫里,能听到自己咚咚的脚步声踏在石板上。"

陈冲在《末代皇帝》片场

或许从以西方观众为第一受众的商业角度考虑,故宫确实是表现东方奇情奇景的重要道具,但《末代皇帝》的叙事语境是与紫禁城的存在融为一体的。故宫的宏大壮观不仅是外在的刻画,也是内在的表意,时光洗旧的城墙远不如横店的色彩鲜明,却是历史沉默的见证,绿幕之上的CG光影更是无法与之相比。实景拍摄将溥仪前半生经历的“阻隔与禁锢”中的现实讽刺感表现得更为突出。漆红的墙,飞瓦的黄,大殿内变幻的光,贝托鲁奇对珍贵取景地的专业呈现,以及在场景、服装、道具等方面的精致处理,为观众构筑起那段百年前的历史图景。

电影以1950年冬天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为开篇,溥仪和弟弟溥杰被押解回国。

站台取景自长春火车站(候车厅内景为棚拍)

溥仪在候车室里被从前的仆人认出,漠然地接受他们的跪拜,之后慌忙躲进烧水房企图割腕自杀,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切敲门询问。水池中散开的鲜血和敲门声使溥仪陷入回忆。

1908年光绪驾崩,清宫卫队长依照慈禧的旨意敲开醇亲王府的大门,接仅三岁的溥仪入宫继位。

小溥仪坐在轿子中,嚷嚷着想要回家,一行人从午门西侧的右掖门进入紫禁城。画面右侧有三个被木枷锁在一起的女人走近溥仪的轿子又被驱赶开。

午门过去是颁发皇帝诏书之处,也是每年腊月初一举办 “颁朔”典礼和军队凯旋进行“献俘礼”的场所,民间传说中的“午门斩首”纯属无稽之谈。午门管理森严,流犯擅自徘徊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导演此处的细节安排意在表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受的封建压迫。

午门

小溥仪立刻被带去面见慈禧。殿前喇嘛的祈祷仪式,是贝托鲁奇在紫禁城拍摄的第一个镜头,他在这个简单的推车镜头中表达对故宫的敬意。溥仪乘坐的轿子由外门进入,经由栈桥到达殿前。

真实历史上慈禧驾崩的地点其实是北京西苑(今中南海)仪鸾殿的后殿福昌殿内,而不在紫禁城。电影中殿前及大殿外景拍摄的是皇极殿。皇极殿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改建并改名,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慈禧六十寿、七十寿贺典均在此殿举行,慈禧死后,棺材入陵寝前曾在此停灵、治丧。

皇极殿

醇亲王带领溥仪拜见慈禧的大殿,则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内搭建的。天色尚亮,殿内却阴森昏暗,烟雾缭绕。不谙世事的溥仪打量着狰狞的罗汉像、绕过夸张的盘龙柱跑到奄奄一息的慈禧跟前,被她宣布自己尚且无法理解的命运安排,然后目睹她仰面离世。贝托鲁奇为了表现更多场景细节费心布光,使用了12mm的广角镜拍摄,故意营造出不合事实逻辑的诡异奇幻之感,来塑造溥仪对于这段记忆的印象。

慈禧死后,溥仪登基成为新皇帝。登基大典是真正意义上唯一进入太和殿内部拍摄的影像,空前绝后。当时中国政府面对这项拍摄要求并不认同。太和殿是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之首。太和殿承担了举行明清两朝诸多皇家盛大典礼(登基、大婚、节日朝贺等)的任务,是重要的皇权象征。重大的建筑意义和历史价值都要求保护方面不容有失。木结构特点,使各种拍摄设备使用中潜在的撞击和火灾风险更加不容忽视。经多方周旋,剧组最终被允许由一位摄影师进入殿内,仅使用一台斯坦尼康进行拍摄,因此这一场戏几乎全靠自然光完成。“我们在那儿只待了一会儿,这也是我们唯一一天在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内拍摄。其他的太和殿内景都是在摄影棚拍的。但如果我们那天没有去太和殿实拍,影片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贝托鲁奇回忆拍摄往事时这样说。

坐在太和殿中央的小溥仪丝毫不懂这些仪式,反而被门口明黄的帘幕吸引,他跳上龙椅随着帘幕的风动甩着衣袖,跳下龙椅寻着透过帘幕的光跑出门外。

贝托鲁奇向摄影师斯托拉罗这样描述这个场景:就像是太和殿生出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便是皇帝。

从台阶顶上俯拍广场的镜头下,幼年溥仪的小小躯体和跪满百官的大大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直接展示了小溥仪和他要面对的困境之间的矛盾,让观众立即能感受到非同寻常的孤独。

这个场景的拍摄动用了2500名临时演员,争分夺秒地赶在日落之前完成。贝托鲁奇起初以为宏伟的皇宫跟制片厂搭的场景差不多,但当他来到这场戏的拍摄现场时,甚至被吓得躲进了拖车里,并恐慌地想,我在干什么啊?我这是疯了吗?

溥仪在监狱牢房里和弟弟溥杰的重逢,让他想起40年前二人初见时的场景。溥仪从溥杰向他行跪拜礼的身体上跨过,走到轿前冷漠地与满脸是泪的亲生母亲对话。溥仪接过溥杰给他带来的风筝,向他展示了自己的繁冗的仪仗。

这一场景拍摄于养心殿。养心殿自雍正起成为历任皇帝的寝宫,至溥仪出宫前,共入住过8位皇帝。

养心殿

片中乳母的房间是养心殿内的西围房,溥仪得知乳母被送出宫,失落地倚在窗边。

他追出红墙,跑过大殿,却无论如何也追不上他的“蝴蝶”。

这段没有结果的追逐戏中,小溥仪的跑动经过了三次场景变化。

第一幕镜头的拍摄是在与养心殿方向相对、中轴线西侧的锡庆门,以及锡庆门外向北延伸的东筒子。阳光只照亮了半段城墙,阴影之下的小溥仪被永远困住了。

锡庆门靠近九龙壁,是进出宁寿宫区域(前文提到的皇极殿在此处)的西南大门,由三座精美绝伦的琉璃门组成,门框两侧中心镶嵌的琉璃盒子内刻西番莲纹。东筒子和故宫外西路的西筒子相对,是故宫外东路重要的南北通道。外东路、外西路与内廷隔绝,高墙之间各夹一条南北通路,即东筒子、西筒子。东筒子是神武门、景运门之间的要道,长年对游客开放。

锡庆门

东筒子

第二幕镜头的拍摄则到了与东筒子相对的西筒子。由于故宫外西路的许多宫殿长年不对游客开放,所以西筒子也一直是封闭状态。

最后一幕镜头是小溥仪在太和殿前奔跑和呼唤的渺小身影。

从取景地来看,小皇帝被导演安排绕着故宫从东到西再到南地绕了一大圈,显然这是一条不切实际的路线,但效果上凸显了他的无助和孤独。

溥仪与乳母之间的深厚情感在影片中有多处铺垫,最直接表现这种依赖关系中现实冲突的,是十岁大的溥仪依然需要乳母喂奶的那场戏,此时,老太妃们将小皇帝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颇感不满。

这场戏并不在故宫拍摄,而是在颐和园的谐趣园内取景。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小巧玲珑,自成一局,是典型的园中园。

谐趣园(颐和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溥仪在溥杰的带领下翻上围墙,目睹袁世凯登基的段落中出现的大殿是保和殿,这与史实是不相符的。从1912年隆裕太后替年仅6岁的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到1916年袁世凯先后称帝、去世,袁世凯一直居住在紧邻紫禁城的中南海,从来没有入住紫禁城,也不存在围墙的搭建。

保和殿为外朝三殿之一,明朝时这里是皇帝参加大典前的“更衣室”,清朝时是皇帝御宴、科举殿试等活动的举办地。

保和殿

乳母离开之后,受聘入宫的外籍教师庄士敦成了少年溥仪的良师益友。陈宝琛带庄士敦从午门入宫,此时紫禁城外相比溥仪入宫时热闹了许多,有身着马褂的清朝遗老,有头戴礼帽的洋人,有早期的汽车,有骑马的军阀,有坐轿的姨太,有等活儿的黄包车夫,有骑自行车的长衫。连一直在这城门脚下的骆驼,都生气勃勃了许多。

庄士敦以西方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为溥仪带来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却无法打破真实世界的政治高墙。溥仪请庄士敦与自己一同用膳,向他介绍繁复的皇宫餐仪。然而才吃到一半,宫外传来的喧闹声让溥仪烦躁不已,他向庄士敦宣泄自己心中对国土被掠夺的愤怒,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对无法离开紫禁城的禁锢的愤怒。

这场戏取景自长春宫。长春宫位于内廷西路,是内廷六宫之一,为历代后妃居所,孝贤皇后和慈禧曾在此居住。长春宫尚在维护施工,目前不对外开放。

长春宫

庄士敦送给溥仪一辆自行车,深受溥仪喜爱,此后便很少坐轿了。溥仪亲生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想要出宫凭吊,骑着自行车穿过宫墙、绕过大殿,却被自己的侍卫拦在紧闭的宫门前。午门之内的溥仪还被一声声称着“皇上”,却无法享受门外任何一个男孩都拥有的权力:走出自己的家门。

溥仪想要逃走,去英国上牛津大学,庄士敦却劝他接受被安排的婚姻:“结婚之后就能成为自己房子的主人,或许这是更切实际的逃离方式。”庄士敦与溥仪的这段对话在皇极殿外拍摄。

皇帝大婚如期举行,提早一天进宫的文秀迎接皇后婉容。盛大的婚礼仪式在交泰殿前拍摄。

交泰殿是内廷后三宫之一,主要为皇后妃嫔等的生活起居之地,一些需要皇后出席的庆典会在这里举行。婚房内景系搭棚拍摄。

交泰殿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及其小朝廷驱逐出宫,这一情节在电影中的处理也极富有戏剧性。溥仪和两位妻子在殿前空地打网球,庄士敦高坐裁判席,国民军队逐渐包围球场的同时比赛仿佛毫不受影响地继续进行,直到军队进入球场。

这场戏的取景在中和殿侧边。中和殿是外朝三大殿中最小的一座,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主要是历代皇帝休息、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电影中这里变成了末代皇室的娱乐场所。这场戏有十分明显的光线变化,比赛之初天气晴朗,军队压境时乌云密布。

中和殿

溥仪由午门的中门离开紫禁城时,阳光又重新出现。无论从前对离开的渴望和现在对离开的惧怕如何交杂,他都彻底与这里告别,与自己的前半生告别。

在影片的最后,溥仪已经出狱,他花一角钱购买门票进入故宫,曾经属于他的“家”,已经变成了属于人民的“故宫博物院”。一生都被困在“门”里的溥仪,再一次走进午门,走入太和殿,翻过围栏坐上龙椅,从龙椅下找出多年前自己藏的蝈蝈笼,年迈的他佝偻着身子却笑如孩童,随后将蝈蝈笼送给了前来制止他的管理员的儿子。小朋友打开蝈蝈笼,一只蝈蝈爬上了他的红领巾。再一转头,溥仪身影不见。紧接着,大殿内涌入大批外国游客,导游举着喇叭讲述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故事,新旧时空自如衔接。

这一幕是超然的展开, 蝈蝈爬出了笼子,溥仪也终于卸下了皇帝的身份,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个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结尾,饱含了贝托鲁奇对溥仪的同情。

尽管《末代皇帝》并不是一部完全反映史实的作品,也因导演身份加入了一些符合西方意识形态的奇观想象,英语对白造成一定的违和感,不少镜头存在明显的渲染和夸大成分,但无论从历史题材还是艺术角度看,都是了解溥仪和那个时代的好电影。历史需要真实客观,也需要艺术表达,需要寓言式的启发,需要一双手为我们打开观察的大门。

(转载自:跟着电影去旅行)

    相关推荐Related recommendation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商务合作|电子政务|官方微博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