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神秘的景点悄然开放!颐和园霁清轩!阅读数
颐和园的冬天,银装素裹
昆明湖也被覆盖上无垠的冰雪
北京最大的天然冰场
成了北京人冬天玩雪的好地方
这个时候的金光穿洞是最美的
金黄的阳光与洁白冰雪,交相辉映
颐和园的冬天很美很迷人
然而,它似乎并不满足于现状
居然在近期,又悄悄搞了个事
封闭多年的“园中之园”
霁清轩开放了
1948年,傅汉思刚好32岁
他是德裔美籍汉学家
时任北大西班牙语系主任
当时正与民国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热恋中
被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的张充和
此时正应北大之邀,讲授书法与昆曲
当时北大没有房子,于是
这对恋人便住进了颐和园中的这座
1949年以后便再未开放的霁清轩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霁清轩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
原属于惠山园(谐趣园前身)一部分
它位于颐和园东北角,谐趣园的正北
与涵虚堂在同一轴线上,但位置最高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霁清轩为小园主体建筑,面阔三间
灰瓦卷棚歇山顶,金砖地
檐、柱上彩画绿色底藤萝花
据说是清代独有的海曼式苏式彩画
其精致典雅,有如大家闺秀藏在深闺
@新浪博客-往往bj
霁清轩后檐围廊东西与两翼由游廊通连
西面以十一间转角游廊连接玉琴峡
东面将山下北面的三间穿堂殿
以及八角重檐亭等建筑连在一起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建在巨石之上霁清轩后是一处山涧
这个山涧并不大,下雨时会有水流
于是,这里便有了一座“清琴峡”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清琴峡是霁清轩的西殿,坐西朝东
此处山形与地面有约45度斜坡
造园者因山制宜,将后溪河水一分为二
一水向南,经玉琴峡流向谐趣园;
一水向东,穿过地下暗道流向圆明园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当年,傅汉思与张充和住在这里时
曾给远在美国加州的父母写过信
他在信中写道:
“那园子不大,却有丘有壑
一脉清溪从丘壑间潺潺流过……
几家人分住那些房舍,各得其所
我就把我的睡囊安放在半山坡
一座十八世纪的小小亭子里
生活过得非常宁静而富有诗意……
我们几乎每天能吃到湖里打来的鲜鱼……”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他说的小小亭子,在清琴峡对面
这里的假山上有座四方亭
在颐和园还是清漪园的时候
此亭为八方重檐式样
@新浪博客-往往bj
光绪年间重建时,改为四脊攒尖方宝顶
牡丹图案,井字天花,苏式彩画
亭子四面垂花柱古色古香,精美异常
在颐和园众多亭子中也是独具特色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此亭高居山岩之上,可远眺田园景色
可俯听溪流清韵,是园中极佳的观景地
当年,每当下雨时,乾隆便来到这里
“霁”的含义就是雨或雪刚停时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他或是坐于亭中,或是坐在清琴峡里
看泉流潺潺,听清音如琴,叮咚作响
欣赏这春天的优美景致
@新浪博客-往往bj
嘉庆十六年,在改建谐趣园时
霁清轩的东边添建了军机处等院落
嘉庆在此居住期间还可处理政务
咸丰十年,霁清轩被英法联军焚毁
@新浪博客-往往bj
1888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
霁清轩与谐趣园同期重建
慈禧在园内增建了酪膳房
专门制作奶酪点心
@新浪博客-往往bj
满族原是游牧民族,喜食奶制品
霁清轩就成了慈禧品尝“奶饽饽”的地方
园内有棵高大的老桑树,据说
每当桑树结果时
慈禧就会来这里享用桑葚蜜膏
@新浪博客-往往bj
霁清轩曾经与谐趣园一体
它与谐趣园的“涵远堂”在同一轴线上
谐趣园以水胜,园林环水而居;
霁清轩以山胜,建筑拥山而筑。
一山一水,虚实相映,相得益彰
霁清轩的那些主人们
康熙、乾隆、慈禧、光绪……
住过霁清轩的帝王很多
满清灭亡之后,颐和园封闭
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
最后一批住在霁清轩的人
不是当权者,而是一些大师们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前文说到傅汉思与张充和
曾在霁清轩内住过两年
当时与他们同住一起的
还有沈从文与冯至一家
沈从文在这里给张兆和写了五封信
之后又写了《霁清轩杂记》
这篇明朗的如田园牧歌般的文字
无论是从下往上看的观赏角度
还是霁清轩的每天的鸟鸣
都是了解霁清轩故事的绝佳材料
著名诗人冯至1948年去清华
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暑假时
受杨振声邀请,也住在霁清轩内
@新浪博客-往往bj
而杨振声则是霁清轩的“半个主人”
实际上,1948年左右,这个园子
是给当时北平市长何思源度夏避暑用的
由于何思源公务繁忙,便让老友杨振声住
杨又邀请沈从文和冯至俩家一起在这里住
@新浪博客-往往bj
何思源和杨振声是山东老乡
1915年都考入北京大学
1918年一起参与组织新潮社
创办《新潮》杂志
1919年,一同赴美留学
1928年,共同筹办山东大学
两人关系之密切,非同一般
而杨振声与沈从文应该算是师生情谊
他们相识在山东大学,1933年
俩人合作编辑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8年春到昆明合作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新浪博客-往往bj
冯至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时
与杨振声和沈从文相遇相交。1946年
杨、沈、冯合作编辑《现代文录》
说到这里,小北不禁感慨
果然,大师的朋友,还是大师
能和大师做邻居的,也还是大师
霁清轩下谐趣园
颐和园太大,故事太多
今天的主题仅以霁清轩为主
而它的“邻居”谐趣园也值得说一说
这是颐和园中的“园中园”
是乾隆仿无锡惠山脚下寄畅园而建
原名也不叫谐趣园,而叫惠山园
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
于是便有了惠山八景
其中,霁清轩玉琴峡便是八景之一
@新浪博客-家在北京
后来,惠山园在嘉庆时重修
因诗序中有“一亭一径足谐奇趣”
于是嘉庆便将其改为“谐趣园”
@新浪博客-北京老顽童拍摄者
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
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桥相沟通
园中央有座池塘,夏季满塘荷花
池塘四周有环池八景,以曲廊连接
其中,荷池西岸澄爽斋最宜观景
@网络
其后有座两层瞩新楼,原名就云楼
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
改名瞩新楼,取瞩目一新之意
谐趣园水池北部正中便是涵远堂
它是谐趣园的正殿,当年慈禧
就在这里钓鱼、游玩休息
还有湛清轩,知春堂,不过最著名的
是通向知春堂的知鱼桥
而最美的风景,则是“饮绿”和“洗秋”
@网络
另外,谐趣园根据寄畅园八音涧造景手法
穿山引水,凿成两条溪谷
一条是玉琴峡,而另一条
就是霁清轩内的清琴峡
两条峡谷水流缓急不同,声音各异
乾隆和禧皇都喜欢坐在轩内听水声
名曰“水趣”
@网络
说到这里,今天内容就差不多了
哦对了,霁清轩要如何去呢?
怎么去:先进颐和园,到谐趣园,北面是主体建筑涵远堂,涵远堂西山墙边有石阶,拾级而上,可见霁清轩南门。
开放时间:周六、周日,法定节假日都不开放,看清楚,是不开放!
颐和园门票:20元
交通:地铁4号线北宫门站下,步行即达。
(文章转载自:大燕网)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