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作者您好:

平台方近期接到网友多起投诉,被部分作者文章内容包含的外部链接、二维码、电话等内容误导点击访问,发现其非推介地官方信息,亦非机构作者官方信息,真假难辨,造成困惑。

环游号作为国内首个央级新闻媒体和地方文旅机构共同推出的自媒体平台,将为文旅行业建设官方发声渠道为宗旨,服务行业机构、学者、专家和网友,为此,平台方从即日起,要求各作者发布的文章内容务必清除非官方外部链接、非官方二维码、非官方电话等,若发现故意发布上述内容,平台方将对文章作者永久禁言。 感谢您的支持。

已了解

又一个神秘的景点悄然开放!颐和园霁清轩!
阅读数

分类:1547429703000

颐和园的冬天,银装素裹

昆明湖也被覆盖上无垠的冰雪

北京最大的天然冰场

成了北京人冬天玩雪的好地方

这个时候的金光穿洞是最美的

金黄的阳光与洁白冰雪,交相辉映

颐和园的冬天很美很迷人

然而,它似乎并不满足于现状

居然在近期,又悄悄搞了个事

封闭多年的“园中之园”

霁清轩开放了

1948年,傅汉思刚好32岁

他是德裔美籍汉学家

时任北大西班牙语系主任

当时正与民国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热恋中

被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的张充和

此时正应北大之邀,讲授书法与昆曲

当时北大没有房子,于是

这对恋人便住进了颐和园中的这座

1949年以后便再未开放的霁清轩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霁清轩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

原属于惠山园(谐趣园前身)一部分

它位于颐和园东北角,谐趣园的正北

与涵虚堂在同一轴线上,但位置最高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霁清轩为小园主体建筑,面阔三间

灰瓦卷棚歇山顶,金砖地

檐、柱上彩画绿色底藤萝花

据说是清代独有的海曼式苏式彩画

其精致典雅,有如大家闺秀藏在深闺

@新浪博客-往往bj

霁清轩后檐围廊东西与两翼由游廊通连

西面以十一间转角游廊连接玉琴峡

东面将山下北面的三间穿堂殿

以及八角重檐亭等建筑连在一起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建在巨石之上霁清轩后是一处山涧

这个山涧并不大,下雨时会有水流

于是,这里便有了一座“清琴峡”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清琴峡是霁清轩的西殿,坐西朝东

此处山形与地面有约45度斜坡

造园者因山制宜,将后溪河水一分为二

一水向南,经玉琴峡流向谐趣园;

一水向东,穿过地下暗道流向圆明园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当年,傅汉思与张充和住在这里时

曾给远在美国加州的父母写过信

他在信中写道:

“那园子不大,却有丘有壑

一脉清溪从丘壑间潺潺流过……

几家人分住那些房舍,各得其所

我就把我的睡囊安放在半山坡

一座十八世纪的小小亭子里

生活过得非常宁静而富有诗意……

我们几乎每天能吃到湖里打来的鲜鱼……”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他说的小小亭子,在清琴峡对面

这里的假山上有座四方亭

在颐和园还是清漪园的时候

此亭为八方重檐式样

@新浪博客-往往bj

光绪年间重建时,改为四脊攒尖方宝顶

牡丹图案,井字天花,苏式彩画

亭子四面垂花柱古色古香,精美异常

在颐和园众多亭子中也是独具特色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此亭高居山岩之上,可远眺田园景色

可俯听溪流清韵,是园中极佳的观景地

当年,每当下雨时,乾隆便来到这里

“霁”的含义就是雨或雪刚停时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他或是坐于亭中,或是坐在清琴峡里

看泉流潺潺,听清音如琴,叮咚作响

欣赏这春天的优美景致

@新浪博客-往往bj

嘉庆十六年,在改建谐趣园时

霁清轩的东边添建了军机处等院落

嘉庆在此居住期间还可处理政务

咸丰十年,霁清轩被英法联军焚毁

@新浪博客-往往bj

1888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

霁清轩与谐趣园同期重建

慈禧在园内增建了酪膳房

专门制作奶酪点心

@新浪博客-往往bj

满族原是游牧民族,喜食奶制品

霁清轩就成了慈禧品尝“奶饽饽”的地方

园内有棵高大的老桑树,据说

每当桑树结果时

慈禧就会来这里享用桑葚蜜膏

@新浪博客-往往bj

霁清轩曾经与谐趣园一体

它与谐趣园的“涵远堂”在同一轴线上

谐趣园以水胜,园林环水而居;

霁清轩以山胜,建筑拥山而筑。

一山一水,虚实相映,相得益彰

霁清轩的那些主人们

康熙、乾隆、慈禧、光绪……

住过霁清轩的帝王很多

满清灭亡之后,颐和园封闭

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

最后一批住在霁清轩的人

不是当权者,而是一些大师们

@新浪博客-颐和吴老

前文说到傅汉思与张充和

曾在霁清轩内住过两年

当时与他们同住一起的

还有沈从文与冯至一家

沈从文在这里给张兆和写了五封信

之后又写了《霁清轩杂记》

这篇明朗的如田园牧歌般的文字

无论是从下往上看的观赏角度

还是霁清轩的每天的鸟鸣

都是了解霁清轩故事的绝佳材料

著名诗人冯至1948年去清华

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暑假时

受杨振声邀请,也住在霁清轩内

@新浪博客-往往bj

而杨振声则是霁清轩的“半个主人”

实际上,1948年左右,这个园子

是给当时北平市长何思源度夏避暑用的

由于何思源公务繁忙,便让老友杨振声住

杨又邀请沈从文和冯至俩家一起在这里住

@新浪博客-往往bj

何思源和杨振声是山东老乡

1915年都考入北京大学

1918年一起参与组织新潮社

创办《新潮》杂志

1919年,一同赴美留学

1928年,共同筹办山东大学

两人关系之密切,非同一般

而杨振声与沈从文应该算是师生情谊

他们相识在山东大学,1933年

俩人合作编辑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8年春到昆明合作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新浪博客-往往bj

冯至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时

与杨振声和沈从文相遇相交。1946年

杨、沈、冯合作编辑《现代文录》

说到这里,小北不禁感慨

果然,大师的朋友,还是大师

能和大师做邻居的,也还是大师

霁清轩下谐趣园

颐和园太大,故事太多

今天的主题仅以霁清轩为主

而它的“邻居”谐趣园也值得说一说

这是颐和园中的“园中园”

是乾隆仿无锡惠山脚下寄畅园而建

原名也不叫谐趣园,而叫惠山园

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

于是便有了惠山八景

其中,霁清轩玉琴峡便是八景之一

@新浪博客-家在北京

后来,惠山园在嘉庆时重修

因诗序中有“一亭一径足谐奇趣”

于是嘉庆便将其改为“谐趣园”

@新浪博客-北京老顽童拍摄者

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

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桥相沟通

园中央有座池塘,夏季满塘荷花

池塘四周有环池八景,以曲廊连接

其中,荷池西岸澄爽斋最宜观景

@网络

其后有座两层瞩新楼,原名就云楼

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

改名瞩新楼,取瞩目一新之意

谐趣园水池北部正中便是涵远堂

它是谐趣园的正殿,当年慈禧

就在这里钓鱼、游玩休息

还有湛清轩,知春堂,不过最著名的

是通向知春堂的知鱼桥

而最美的风景,则是“饮绿”和“洗秋”

@网络

另外,谐趣园根据寄畅园八音涧造景手法

穿山引水,凿成两条溪谷

一条是玉琴峡,而另一条

就是霁清轩内的清琴峡

两条峡谷水流缓急不同,声音各异

乾隆和禧皇都喜欢坐在轩内听水声

名曰“水趣”

@网络

说到这里,今天内容就差不多了

哦对了,霁清轩要如何去呢?

怎么去:先进颐和园,到谐趣园,北面是主体建筑涵远堂,涵远堂西山墙边有石阶,拾级而上,可见霁清轩南门。

开放时间:周六、周日,法定节假日都不开放,看清楚,是不开放!

颐和园门票:20元

交通:地铁4号线北宫门站下,步行即达。

(文章转载自:大燕网)

    相关推荐Related recommendation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商务合作|电子政务|官方微博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