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您吃过这些北京美食,但您却没听过他们的故事阅读数
都一处
乾隆爷赐名儿的小店
都一处烧麦馆始建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最初名为“王记酒铺”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但在乾隆十七年农历大年三十,家家团圆,许多店铺也早早关门上板,唯有“王记酒铺”还在营业。
这时小店进来主仆三人,衣帽整洁,仪表不俗;其中一位客人问道:“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掌柜的答道:“小店没有名字。”客人生出几分感慨:“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
没过几天,几个太监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告知掌柜的那位客人就是乾隆皇帝,从此“王记酒铺”便改名为“都一处”。
王致和
老佛爷也爱臭豆腐
同治年间的一天,得宠于慈禧太后的太监安德海出宫办事,路过“王致和南酱园”时,好奇地买了一块品尝。虽然闻着有点臭,可吃起来却别有风味。
于是安德海带回宫呈在慈禧太后面前,慈禧拿起筷子试着夹了一点儿放在嘴里咂摸了咂摸:“还别说,这味道还真不一般……”不知不觉这一顿晚膳间,她竟吃了两块。
随后问安德海这吃食叫什么名字?安德海说叫“臭豆腐”,慈禧太后摇了摇头,说这名字实为不雅。她见这吃食呈方形,且着青色,便赐名“御青方”,并将其列入御膳菜谱,适时进奉。
月盛斋
慈禧太后收到的最棒的生日礼物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慈禧太后做寿,满朝文武大臣到处搜寻奇珍异宝为她备寿礼。有位大臣寻思:“给老佛爷送什么寿礼呢?宫里的奇珍异宝她多的数不清,早就不新鲜了,我得送一份与众不同寿礼!”
于是,他特意来到“月盛斋”,备了一份包装精美的大礼盒儿,并系上“祝皇太后万寿无疆”的绸带,进奉给老佛爷。
不曾想,慈禧太后品尝了“月盛斋”的酱肉之后备加赞叹,特赐“月盛斋”四道“腰牌”,作为出入宫之凭证。每隔一日,“月盛斋”就会送特制的酱肉到御膳房。
据传慈禧“撤帘归政”、退居颐和园后,每晚必有一顿夜膳,而所食之物,又必有“月盛斋”的酱肉、烧饼和粥,自此“月盛斋”名扬京城~
壹条龙饭庄
光绪皇帝也吃霸王餐
壹条龙饭庄座落于前门大街,饭庄原名“南恒顺羊肉馆”。创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是北京比较早的著名回民涮羊肉馆。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春末的一天,南恒顺来了两位顾客,一位约20多岁像主人,另一位40多岁像仆人,吃完涮肉没钱付账。韩掌柜看这两个人不像诓吃的人,便笑着说:“没关系,您二位请便吧!什么时候方便给带来就行了。”
没成想第二天一个宫里的小太监就把钱送来了,这时大家才知道,昨天那个年轻人就是光绪皇帝。韩掌柜立即将昨天皇帝做过的凳子,用过的火锅,当作“宝物”供奉起来。用黄绸子包好,不许别人再用。
于是“壹条龙”(过去把皇帝称作龙)在南恒顺吃饭的事很快就在京城传开,人们便将南恒顺称为“壹条龙”……
艾窝窝
乾隆爷的一片真心
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木叛乱后,把新疆的某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抢到北京后,日夜茶饭不思,急坏了乾隆。御厨使出看家的本领,可香妃连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小吃送进宫。
另一边,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抢进宫后,也跋山涉水从新疆来到北京,藏身在白帽营里,想方设法打听香妃的下落。当他听说皇帝下旨让白帽营的人做一样家乡最好吃的东西送进宫去,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香妃的丈夫知道这是与香妃联系的最好机会,就做了一种江米团。这种江米团制法特殊,只有他会做,所以只要香妃一见到这种江米团,就准会知道是她的丈夫来了。
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太监问他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他想自己姓"艾买提",就急中生智,脱口而出:"叫艾窝窝"。香妃一见艾窝窝便知道丈夫来了,心里十分悲痛,就拿起一个艾窝窝咬了一口……
乾隆听说香妃吃东西了,十分高兴,于是下旨让白帽营的艾买提天天做艾窝窝送进宫来。从此,艾窝窝也就出了名,后来又流传到了民间。
游龙戏凤
花花公子武宗朱厚照的一见钟情
相传,明正德年间,正德帝朱厚照一次私访来到某县小城梅龙镇,镇上有一家由李龙和其妹李凤姐开设的酒店。武宗来到时,见李凤姐有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姿,于是便命凤姐备美味佳肴。
凤姐亲手做了一道由鸡鱼合烹的菜式,武宗尝后大为赞赏,问此菜何名,凤姐未说,武宗便封此菜名叫做“游龙戏凤”。凤姐也随皇帝进宫。从此,此菜就成为明朝宫廷名菜,一直流传至今……
羊眼包子
康熙爷被拒都要吃的包子
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曾微服到前门外,品尝回民的羊眼儿包子。康熙皇帝走进羊肉包子铺,掌柜向康熙皇帝问安后,陪着笑脸说:"不怕爷恼,爷在里边(宫廷)什么山珍海味没尝过,还屈驾来尝羊眼儿包子,小的实在不敢孝敬。"
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识破,还是要吃包子。掌柜只好从命。康熙爷用筷子挟一个放在碟子里,细心地观察。只觉阵阵香味扑鼻,放到嘴里一尝,果然味道鲜美,质地不一般。
但是,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见"羊眼儿",便问掌柜的:"为什么看不见羊眼儿?"掌柜忙回答说:"回爷的话,馅肉没有羊眼儿,只是做的精细些,包的个头小一点,像羊眼儿,就给起了个'羊眼儿包子'的名字"。
康熙尝了两个,觉得非常可口好吃,便传旨将其经常送入宫中。从此,羊眼儿包子名声大噪,誉满北京城。于是,四城各处的回民都做起羊眼儿包子,遂成了回民喜食美味。
芸豆卷、豌豆黄
慈禧太后好奇心太重了
据说,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静心斋歇凉,忽听大街上传来敲打铜锣声和吆喝声,心里纳闷,忙问是干什么的,当值太监回禀是卖豌豆黄、芸豆卷的。
慈禧一时高兴,传令将此人叫进园来。小贩见了老佛爷急忙跪下,并双手捧着芸豆卷、豌豆黄,敬请老佛爷赏光。慈禧尝罢,赞不绝口,并把此人留在宫中,专门为她做豌豆黄和芸豆卷。
烤鸭何处来
自从明成祖迁都后,北京地区的养鸭事业逐渐发达了起来。明朝皇帝为了调运江南粮米,曾动员大量民工疏通运河。运河畅通后,运粮的漕船往往千艘接连而行,史称 " 岁漕四百万石 "。
北京运河一带的鸭子,长期以这些散落的粮米为食,体型、肉质逐渐起了变化。正像乾隆年间的才子袁枚所说:" 谷味之鸭,其膘肥而白色。"
以后,经过北京地区劳动人民的长期精心喂养,不断发展优种,淘汰劣种,并在我国南北朝时即有记载的养鸭 " 填嗉 " 法的影响下,独创了人工 " 填鸭 " 法,终于培育出了毛色洁白,雍容丰满,肉质肥嫩,体大皮薄的新品种北京填鸭。用北京填鸭烤出的鸭子,其鲜美程度远远超过以往的各种烤鸭,被称为 " 北京烤鸭 "。
全聚德的由来
全聚德创始人是杨全仁。他初到北京时在前门外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杨全仁对贩鸭之道揣摩得精细明白,生意越做越红火。杨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 " 德聚全 " 的干果铺。这间铺子招牌虽然醒目,但生意却江河日下。到了同治三年(1864 年)生意一蹶不振,濒临倒闭。精明的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蓄,买下了 " 德聚全 " 的店铺。
有了自己的铺子,该起个什么字号呢?杨全仁便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商议。这位风水先生围着店铺转了两圈,突然站定,捻着胡子说:" 以前这间店铺甚为倒运,晦气难除。除非将其‘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即称 " 全聚德 ",方可冲其霉运,踏上坦途。" 风水先生一席话,说得杨全仁眉开眼笑。,于是他将店的名号定为 " 全聚德 "。接着他又请来一位对书法颇有造诣的秀才钱子龙,书写了 " 全聚德 " 三个大字。那字写得苍劲有力,浑厚醒目,为小店增色不少。
便宜坊的由来
明嘉靖三十年,时任兵部员外郎,家住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杨继盛在朝堂之上弹劾奸相严嵩,反被严嵩诬陷。下得朝来,内心苦闷,饥肠辘辘,逶迤来至菜市口米市胡同。忽闻香气四溢,见一小店,推门而入,店堂不大,却干静优雅,宾客满堂,遂捡席而坐,点了烤鸭与些许酒菜,大快朵颐,把个烦闷与不快早抛至九霄云外。
店主亲为之端鸭斟酒,颇露钦佩之色,遂攀谈起来。得知此店名为便宜坊,又见待客周到,叹谓到 " 此店真乃方便宜人,物超所值 "!大呼 " 拿笔来,快拿笔来 "!笔墨纸砚早到,杨继盛俯案一挥而就三个大字 " 便宜坊 "!众皆呼好。后杨继盛遭严嵩构陷被抓杀害,严嵩让便宜坊老板把匾额摘下,老板以身护匾,遭殴打致吐血,严嵩因此作罢,便宜坊由此声名远播。
三不沾的传说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安阳县令的父亲过七十大寿,宴席上少不了当地传统的桂花蛋。因为是第一次用大锅做,只能一边炒一边往里添油。结果,这回炒出来的桂花蛋色泽黄润,晶莹欲滴,香气四溢,大家品尝了之后,都夸奖这道菜味道鲜美,甘甜爽口,实在是菜肴中难得的佳品。于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阳声名鹊起,风行开来。
不久,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过安阳,提出来要品尝安阳的风味小吃。安阳县令就让厨师精心炒了一盘桂花蛋,献给乾隆品尝。乾隆吃了这道菜肴之后,十分高兴,他见这道菜肴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就当即下了圣旨,将桂花蛋赐名 " 三不粘 "。并让县令把此菜肴的制作方法给了皇宫里的御膳房,以备自己和后宫嫔妃及皇亲随时品尝。
爆肚的来历
爆肚在清乾隆年见就有记载了,多由回民经营,是 " 穷人乐 " 里的上品。水爆肚是具有独特风味的北京地方性小吃,下酒极佳。可是以独酌、小饮为宜,不适宜醵饮大嚼,所以大小饭馆都不备此味。
唯有小酒馆、小吃摊,才有水爆肚出售。羊肚的一般吃法,除煨汤以外,唯有爆之一法。爆分为油爆、水爆。就是以高温旺火一氽即起,取其脆嫩。稍一过火,就凝而不脆无法下咽。油爆是饭馆、饭庄的做法,水爆则为市井小贩的拿手活儿,各有各的特技
炒肝
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当时京城曾流传 " 炒肝不勾芡 ---- 熬心熬肺 "、" 北京的炒肝儿,缺心少肺。" 等歇后语,吃炒肝时应就着小包子沿碗周围抿食。会仙居的炒肝儿出名后,北京四九城的小饭馆、小吃店都相继添了炒肝儿。
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尝尝炒肝儿的味道,可经她这一尝不要紧,虽博得赞赏,却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许更好。金口玉言,小民岂敢违命。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炒肝儿,缺心少肺。
会仙居的故事
在清朝同治元年,鲜鱼口中间路南的 " 大顺记 " 鞋铺因经营亏损,将一间门面的铺面房租给刘永奎,刘与其妻在此开了酒馆,卖黄酒小菜。还通过收购附近酒楼、饭庄的剩饭菜,经加工后再卖,被穷人们称为吃 " 折萝 "。传说一位老人来店,要了两碗‘折萝’,可钱还是不够,店主宽容地说:" 您这么大岁数,就是白吃也没关系。" 老人吃罢后人却不见了,但此后锅里的‘折萝’越来越多,收入大增。店主认为此老人是神仙,就把小店定名 " 会仙居 "。
豆汁儿的典故
本来豆汁儿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最爱,到乾隆十八年,有人上殿奏本称:" 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 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儿引入宫廷,并且召集了一帮大臣们共同品尝这民间饮品,结果众大臣喝完竟然齐声叫好。就这样,豆汁儿同样成为宫廷饮品。
豆汁儿丁的故事
清末一位姓丁的回民在崇文门外花市卖豆汁很出名。1910 年,其第三代传人丁德瑞在西花市北路火神庙门前开设了固定豆汁儿摊儿。内放果盘,盘中备有辣白菜、酱黄瓜、小酱萝卜、腌苤篮、辣咸菜丝、辣椒油以及焦圈、烧饼。案上还摆两块大木牌,分别上书 " 西域回回 "、" 丁记豆汁 "。因其豆汁儿好,在崇外花市一带十分有名,人称 " 豆汁儿丁 "。
糖火烧的来历
相传远在明朝的崇祯年间,有个叫刘大顺的回民,从南京随粮船沿南北大运河来到了古镇通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正东的通州。刘大顺见这通州镇水陆通达,商贾云集,是个落脚谋生的好去处,便在镇上开了个小店,取名叫 " 大顺斋 ",专制作销售糖火烧。沿至到了清乾隆年间,大顺斋糖火烧就已经远近闻名了。
驴打滚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啊,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给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这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啊?”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于是,我们的一道有名小吃“驴打滚”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驴打滚”真正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非常好看。加上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尘土,因此而得名。
面茶
面茶作为咱们老北京人早餐中的一种,喝起来也有一定的讲究,那就是不用勺不用筷子,而是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喝。
面茶的起源时期,据悉可以追溯到清代。据清代《随缘食单》记载:熬粗茶叶汁,炒面兑之,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这是关于面茶最早的记录和介绍。
豆腐脑
如果您有幸早上在特正宗的北京早点铺子吃过早饭,您一定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个说法,那就是“老板,来碗儿豆腐脑。”
在咱北京,早年间喝豆腐脑,前门外门框胡同的豆腐脑白和鼓楼豆腐脑马最为有名,人称:南白北马。”门框胡同的白家豆腐脑称的上是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且有豆奶之香。除此之外,咱北京西城区的西单米家兄弟,南城天桥的姓白的豆腐脑口碑也是不错的。
炸糕
说到炸糕,咱北京人更是不陌生了。可是其实要是炸糕真正的起源地并不是咱北京,而是天津。估计因为天津和北京地理位置很近,再加上咱北京人实在太喜欢它了,所以它的名号在咱北京比天津还大。
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那个时候有个人叫做刘万春的,开始他推着独鸵车走街串巷叫卖炸糕,积累些资本之后,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租了一间八尺见方的脚行下处(搬运工办事与休息的地方)挂上了刘记的招牌,干起了炸糕店。由于刘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做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渐兴隆,最终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
卤煮
提到卤煮,咱北京人总是想起过去南城南横街的那家小肠陈,甚至也有的人一直认为,小肠陈是咱北京卤煮的起源地方。
其实,真正的卤煮起源,真的比小肠陈永久的多,大概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深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后来命名这道肉菜为“苏造肉。”
后来这道菜慢慢传到民间,旧社会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贵,一般老百姓吃不起,于是他就用价格低廉的猪头肉代替五花肉,同时加入价格更便宜的猪下水煮制。没想到歪打正着,一发不可收拾地创出了传世美味,这就是咱们日后熟悉的卤煮了。
炸灌肠
老北京的灌肠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大灌肠,主要是有猪肥肠做的;另一种叫做小灌肠,是用淀粉加红曲水和豆腐渣调成稠糊做成的。现在我们吃的一般都是小灌肠。
北京最早的“灌肠”铺是后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清光绪年间开业,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他家以真正的猪肥肠灌上碎肉、淀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软不硬、烙得老北京灌肠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浇上盐水、蒜汁儿,吃起来别有风味。据说慈禧太后在地安门火神庙进香之余,曾到这里品尝,并大加赞赏。由此,福兴居的灌肠成为定期向清廷奉献的贡品。
炒疙瘩
炒疙瘩是北京特有的一种面食品。制作过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颜色焦黄,配上绿叶鲜菜,黄绿相间。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
炒疙瘩虽是小吃也算得上是穷人乐,但寻常人家亦不得常吃,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朋友,才会做点炒疙瘩。
炒疙瘩的创始人是北京和平门外臧家桥附近的穆老太太和她的女儿。
民国初年,母女俩开了个饭铺,取名“广福馆。”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气。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饴烙面,卖了一天,临到关门时还剩下了五、六斤。母女俩正发愁,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她放平案板,把剩余的饴烙面拿过来重新揉过,然后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当晚,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炒着吃,没想到口味特别好。她们边吃边商量,决定在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再添上这道新的面食,起名叫“炒疙瘩”。
第二天,由于“炒疙瘩”味道香鲜,价格便宜,新老主顾都来争相品尝。五、六斤面疙瘩,只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后又将配料进行改进,使炒疙瘩名声大振。
炒疙瘩问世以后,最初来吃的大多是穷苦老百姓。后来由于越做越好,越卖越有名,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而来,一尝为快。
1952年,女店主去世,广福馆因无人继承而停业。1930年起,前门外恩元居饭馆仿照广福馆的制法,也开始出售炒疙瘩。经恩元居逐步改进后的炒疙瘩更加精美好吃。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