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作者您好:

平台方近期接到网友多起投诉,被部分作者文章内容包含的外部链接、二维码、电话等内容误导点击访问,发现其非推介地官方信息,亦非机构作者官方信息,真假难辨,造成困惑。

环游号作为国内首个央级新闻媒体和地方文旅机构共同推出的自媒体平台,将为文旅行业建设官方发声渠道为宗旨,服务行业机构、学者、专家和网友,为此,平台方从即日起,要求各作者发布的文章内容务必清除非官方外部链接、非官方二维码、非官方电话等,若发现故意发布上述内容,平台方将对文章作者永久禁言。 感谢您的支持。

已了解

秦怡进入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百岁榜 六位已逝一位健在
阅读数

分类:1645726524000

依据《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可查询百度百科和中国知网)和正在编纂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电视艺术家大典》(将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所载入选者,将其中100岁及以上的入选者列入该榜单!

该榜单是在不断变化的,准确地说是在不断增长的。因为还在编审进程中,还会有新增者入榜!

该榜单第一次在百家号发布!我们会依据编辑进程进行更新!

《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首批入选者、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秦怡老师1月31日度过了她的百岁生日,从此,2022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百岁榜由6位增至7位!

缘起

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百岁榜并非编委会既定项目,而是2021年在审稿过程中发现的,故此将此项目加入编委会的项目中。

第一版《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就是诞生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时八一厂的研究室从主任到编辑到资料员几乎都参加了编辑工作,办公室也由研究室提供;厂办、宣发等也派员参与!这次在审核严寄洲导演的条目时,发现他是2018年去世的。主编突然想起来在编第一版《辞典》时经常去找严导聊天,记得那时候他好像已经离休了!所以当看到他2018年去世时感觉应该是很大的年纪了,一查才发现他已经超过100岁了!据此才把艺术家百岁榜列入工作项!

另外一个原因是影视圈的人亚健康状态太严重,估计90%以上的人应该处于亚健康状态下,整个行业从业者的身体状况堪忧,英年早逝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在在确立《辞典》的编辑宗旨时就有“榜样力量”,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榜单为影视界树立一个健康榜样,以激励从业者重视自身健康,这样才能为观众创造更多的作品!

榜单概述

确定工作目标后整理出了百岁榜的第一批名单:除严寄洲导演外还有汤小丹、王为一、于敏、陈鲤庭、许琦共6位,这6位均已去世,目前健在的百岁老人只有秦怡老师一位!

7位百岁老人涉及影视制作的编、导、演、摄个部门,还有两位是电影理论家!

同时我们将99周岁列入关注对象,因为按虚岁也进入百岁了!目前还有两位演员虚岁100的是于蓝老师(1921.6.3-2020.6.27)和舒适老师(1916.4.19--2015.6.26),两位均超过99岁,于蓝老师2020年刚去世,网友们也非常熟悉!舒适呢就比较陌生一点,但一说《红日》中的张灵甫大家就很熟悉了!其实他也同时是导演,在上个世纪也是很知名的电影艺术家!99周岁关注对象将会不断增加!

现将7位百岁电影艺术家的基本信息按词条方式汇集如下:

陈鲤庭

陈鲤庭(1910.10.29-2013. 8.27)男,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电影理论家。曾用名陈思白,笔名麒麟、C.C.T等,上海市人,1910年10月29日出生。少时曾在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读书,并加入了大夏剧社,翻译并编导了爱尔兰作家的短剧。毕业后在南汇县大团镇小学教书,同时创作了著名剧本《放下你的鞭子》。1932年回上海执教,1933年组织“骆驼演剧队”从事进步剧目的演出,同时参与左翼电影运动,是“剧联”影评小组的成员和主要撰稿人之一,翻译介绍了不少苏联影剧理论书籍。1936年接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秘书,同时参与主持上海业余实验剧团进步戏剧的演出。“八·一三”事变后,离开上海赴四川,沿途进行抗日宣传、慰劳伤兵活动,先后担任第四救亡演剧队队长、旅川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导演、第二战区文抗话剧队队长等职。1941年在重庆先后受聘于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影场担任编导委员,同时担任中华剧艺社理事兼导演。1946年后任中电二厂导演、上海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导演。1947年在中电二厂编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全国解放后,主要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参与创办了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并主持工作。1957年到1966年,担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1977年后,担任上影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从艺以来,导演的话剧有《月亮上升》、《钦差大臣》、《复活》、《屈原》、《大雷雨》等;编导的影片有《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合作)等;导演的影片有《丽人行》、《人民的巨掌》、《劳动花开》等;在电影理论研究方面,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演员论》、伊埃也托夫的《苏联电影艺术史》,编译了《电影艺术理论史略》,编著了《电影规范》等书籍。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及第四届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及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2006年获上海电影杰出贡献奖。2007年,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之际,两部授予他"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

汤晓丹

汤晓丹(1910.2.22-2012.1.21) 男,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1910年生于福建省华安县。童年时侨居印度尼西亚, 10岁回国。从小喜爱绘画,并对电影发生了兴趣。后来在集美农村专科学校读书,广泛地阅读文艺作品,为从事电影艺术事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1929年,他只身一人来到上海,结识了沈西苓、田汉、阳翰笙等戏剧电影界有影响的人物。观看了大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还从报纸上学习了一些戏剧电影理论,丰富自己的电影艺术知识。1931年进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当美工设计师,一年之后改行当了导演,1934年夏天至香港南粤影片公司,解放后进入上影厂,成为我国电影界以擅长拍摄战争题材影片的优秀导演。从影以来执导的影片有《白金龙》、《飞絮》、《飘零》、《一个女明星》、《糊涂外祖父》、《翻天覆地》、《金屋十二钗》、《时势造英雄》、《肖女怀春》、《花开富贵》、《闺怨》、《再生缘》、《舞台风光》、《上海火线后》、《嫦娥奔月》、《小广东》、《窈窕淑女》、《民族的吼声》、《敢死警备队》、《天堂春梦》、《苏风记》、《万象回春》、《失去的爱情》、《胜利重逢》、《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合作)、《怒海轻骑》、《沙漠里的战斗》、《不夜城》、《钢铁世家》、《卧龙湖》、《红日》(合作)、《水手长的故事》、《难忘的战斗》、《祖国啊,母亲!》、《傲蕾·一兰》(上下集)、《南昌起义》、《廖仲恺》、《肖尔布拉克》、《荒雪》等数十部。其中《渡江侦察记》1957年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一等奖;《傲蕾·一兰》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南昌起义》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廖仲恺》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二等奖、1984年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2004年获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两部(局)联合授予他“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王为一

王为一(1912.3.12-2013.10.8)男,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原籍江苏吴县,1912年生于上海。1930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并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因从事救亡活动,被学校开除。曾任百代唱片公司演奏员和艺华影业公司场记,后到香港全球影业公司任剧务。1935年回上海,翌年加入新华影业公司,同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实验剧团的演出。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演剧三队,1938年在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1939年与赵丹等人赴新疆开拓话剧工作,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五年。抗战胜利后回沪,入昆仑影业公司。建国后相继在北影、上影、珠影任导演。参与拍摄的影片有《狂欢之夜》、《夜半歌声》、《关不住的春光》(合作)、《珠江泪》、《火凤凰》、《山间铃响马帮来》、《祖国的园地》(舞台纪录片)、《椰林曲》、《铁窗烈火》、《南海潮》(合作)、《七十二家房客》、《打铜锣·补锅》(戏曲片)、《蓝天防线》、《一个美国飞行员》(合作)、《三家巷》(合作编剧)、《阿混新传》、《异想天开》、《男人的世界》(合作编剧)等。其中《珠江泪》1957年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阿混新传》1985年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及第二至四届理事、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珠影艺委会主任等职。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作为50名“优秀电影艺术家”受到总局的表彰。

于 敏

于 敏(1914.3.15-2014.10.13)男,中国电影家协会研究员、评论家、编剧、小说家。1914年3月生于山东省潍县。在上海当过电影公司场记,1938年春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中华报》记者、鲁艺实验剧团副团长、延安中学教导主任,1946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7年进东北电影制片厂、电影局剧本创作所、长春电影制片厂;1978年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电影艺术》主编。主要作品有:1948年创作的电影剧本《桥》,1949年完成的电影剧本《赵一曼》,1951年至1961年十年中先后写了《高歌猛进》、《无穷的潜力》、《我们是一家》、《工地一青年》、《一个平常女人的故事》、《炉火正红》、《天外有青天》、《奢香夫人》等电影剧本;出版了70万字的长篇小说《第一个回合》,1979年又出版了《千里从军行》;还参加过电视剧《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的改编工作;出版过电影论文集《树人》、《探索》等。他曾被选为鞍山市第一届至第六届人民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两部(局)联合授予她“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严寄洲

严寄洲(1917.8-2018.6.21)、严寄洲 男,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1917年8月出生,江苏常熟人。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在晋察冀边区抗大二人校文工团任演员。1940年入一二零师战斗剧社任编导,抗战胜利后任西北野战军战斗剧社编导,1949年后在成都军管会文艺处从事电影审查工作,1953年进入八一厂任导演。创作的话剧及歌剧有《甄家庄战斗》(话剧)、《开荒一日》(秧歌剧)、《九盘山的英雄》(话剧)、《女英雄刘胡兰》等;执导的影片有《脚印》、《这绝不是小事情》、《战斗里成长》、《五更寒》、《英雄虎胆》、《一日千里》、《海鹰》、《赤峰号》、《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猎字99号》、《带兵的人》、《万水千山》、《二泉映月》、《三个失踪的人》、《破雾》、《琵琶魂》、《陈赓蒙难》、《陈赓脱险》、《再生之地》、《柳菲的遗书》、《死亡集中管》、《猎豹出击》等;此外他还担任了电视剧《谢觉哉在兰州》、《刘少奇在皖东》、《晋中大捷》、《生存空间》的艺术指导;与人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野火春风斗古城》、《再生之地》等。其中《哥俩好》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三等奖;《带兵的人》获总政治部创作奖;《二泉映月》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曾是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他执导的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同时,两部(局)联合授予他“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许 琦

许 琦(1917.5.16-2020.1.9)男,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曾用名一夫,江苏江阴人,出生。初中毕业后改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于1938年进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当学徒。1941年他在上海民华公司开始处女作《国色天香》的摄影创作,但效果不佳。后来他参与拍摄了《不了情》、《假凤虚凰》、《母与子》、《太太万岁》、《夜店》等影片;独立拍摄的《好夫妻》、《表》、《人尽可夫》、《艳阳天》、《思想问题》、《腐蚀》、《太阳照亮了红石沟》、《哈森与加米拉》、《为了和平》、《家》、《海魂》、《布谷鸟又叫了》、《三毛学生意》、《红色的种子》、《黄浦江的故事》、《兄妹探宝》、《丰收之后》、《阿诗玛》、《丫环传奇》、《渡江侦察记》、《难忘的战斗》、《天云山传奇》、《曙光》、《牧马人》、《秋瑾》、《牡丹亭》(昆剧)、《风雨故园》等数十部影片。在《天云山传奇》中,他依照中国绘画特点进行造型处理,在构图、色彩、气氛等方面体现出国画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该片获得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1992年获中国影协电影摄影师学会优秀摄影奖特别奖。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4、第5届理事,中国影协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理事。

秦 怡

秦 怡 女,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艺委会顾问、一级演员。原名秦德和,1922年1月31日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大家庭。1938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至重庆,进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后相继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作为特约演员参加拍摄影片。建国后历任上影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参演主演过《好丈夫》、《忠义之家》、《遥远的爱》、《无名氏》、《大地回春》、《海茫茫》、《失去的爱情》、《母亲》、《农家乐》、《两家春》、《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哥哥和妹妹》、《女篮5号》、《林则徐》、《红色的种子》、《鸦片战争》、《青春之歌》、《摩雅傣》、《北国江南》、《浪涛滚滚》、《征途》、《风浪》、《苦恼人的笑》、《海外赤子》、《张衡》、《倔强的女人》、《青山夕照》、《雷雨》、《闺阁情怨》、《千里寻梦》、《梦非梦》等影片和《上海屋檐下》、《激情年代》等电视剧以及《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等话剧。其中《两家春》获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故事片三等奖;《女篮5号》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影片展览银质奖章、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1983年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兼任艺术顾问)获第3届中国电视飞天奖特别奖,本人获首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曾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1962年被授予“新中国人民演员”(22大明星)称号;1995年获第5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1995年获“中华影星”荣誉称号,同时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被评为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国家人事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授予她“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9年,她作为电影界的唯一代表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和 “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注:人物资料来自《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

    相关推荐Related recommendation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商务合作|电子政务|官方微博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