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水市伏羲庙访古探幽阅读数
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第一个重镇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自秦汉至明清,对伏羲氏的祭祀历经两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
9月27日,平凉一行4人参加今天(9日28曰)天水祭孔大典,平凉前往的有秦治:,秦荣光:马一平,张耀忠:。拜会了孔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后,我们一行前彺畅游天水市伏羲庙访古探幽。并祭拜人文始袒伏羲。
由于伏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古柏参天的伏羲庙,香雾缭绕的伏羲殿,神秘莫测的大地湾,深沉凝重的卦台山……这一串串瑰宝般的旅游景点,好像一串串丝路明珠,将内涵与秀丽集于一身,让我们沐浴在伏羲文化的光芒和魅力中。
因有伏羲庙,天水小西关城又叫伏羲城。走进伏羲城,青石铺地,仿古建筑分列两旁,更有那参天古树,给这个古城增添了一丝沧桑之感。
天水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1963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概而言之,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等;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庄严雄伟。
全庙坊、亭、房、廊等建筑,严格安排在纵贯南北的主轴线两侧,布局对称紧凑,疏密有致;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主轴线上,统领全局,雄浑端庄。当游人沿天水城内大街西行来到伏羲路时,远远就可望见一座掩映在绿荫之中的大牌坊,那便是伏羲庙前大门。这牌坊,巍然矗立于高2米、宽6.5米、长17.6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围以砖砌勾栏,东、西、南三面均有垂带式踏跺。
拾级而上,可见牌坊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尾螭兽;檐下斗拱为四攒七铺作,六抄单拱,两柱头有转角斗拱,均系精雕细镂的上乘佳作。对于研究明代木构建筑很有参考价值。牌坊正中,悬有巨幅匾额,为清乾隆湟中观察史杨应举手迹,笔力遒劲,潇洒流畅,向来为游人所称道。
进大门牌坊,即入正门。此门五间门面,共宽18米,进深两间。正中门楣,挂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伏羲庙的这座正门,虽也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至今,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珑剔透的饰品构件,艺术价值颇高。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
来到中院,便进入了伏羲庙的中心地带。这里有先天殿、钟鼓亭、朝房、碑廊和独建的来鹤轩。前仪后殿,左右庑廊的形制,围成一个规整的四合院,是香客信众祭祖怀远的主要场所。
先天殿,异常宏大壮观,令游人啧赞不已。该殿在中院月台的当间部位。大殿通高26.7米,纵深13.6米,面宽七间,通长26.4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殿顶上覆琉璃简瓦,正脊两端亦施龙吻,垂脊、戗脊施螭兽仙人。正脊中有桥亭火珠,脊面乃饰缠牡丹。其奇巧精致,耐人寻味。这座宫殿的门窗雕饰全系木质结构,镂刻雕饰有金钱、艾叶、仙鹤、孔雀、蝙蝠、蝴蝶,还有二龙戏珠、鹿宿松下等图案,花纹细密,栩栩如生。精湛的雕刻常常吸引不少游人流连忘返。
编辑:张耀忠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