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癸卯年除夕,再聊美食福州“同利肉燕”阅读数
肉燕是福州家喻户晓的食物,在众多肉燕品牌中,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算是其中的代表者,记者日前采访了“同利肉燕”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和第五代掌门人陈燕君。福州的“同利”肉燕,为啥叫“同利”?
今天癸卯年除夕,再聊美食福州“同利肉燕”
主题是
今天癸卯年除夕,聊美食
上次我们聊过百年老号
【“耳聋伯”元宵,真的耳聋吗?】
【“没牙伯”花生汤,真的没牙吗?】
仍然继续哈!
今天到第3家,福州老字号
这一期,“同利”肉燕
和之前矿总做过攻略的
“没牙伯“”花生汤,“耳聋伯”元宵一样
都是福州人的老字号
周三上午,提早约起
同利肉燕,第五代传人陈燕君
约在澳门路的老铺
【福州非遗小故事一一同利肉燕】
肉燕是福州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太平燕”堪称一绝。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民间家宴,“太平燕”是必备的菜肴。
“同利肉燕老铺”是福州制作肉燕皮、烹制“太平燕”的著名老店。2007年8月28日,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传,在明嘉靖年间,一位福建浦城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在山区家中常觉口淡无味,其厨师便想出新花样,取猪腿瘦肉槌成肉泥,掺上薯粉,碾成纸片般薄片,内包肉馅,配以高汤,做成点心,美味可口。
因包出的形状如同飞燕,便取名为“扁肉燕”,皮也就叫燕皮了。这打燕皮的手艺逐渐传入福州,燕皮成为商品,食者日众,成了福州极具乡土风味且家喻户晓的特产名小吃。
同利肉燕店创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创始人陈官燃原是福州郊区的一个花农,以种茉莉花为主,学会制作肉燕皮后,将肉燕皮供给三坊七巷的达官贵人家中。
后见生意兴隆,便在福州南后街的澳门路开了“同利肉燕老铺”。肉燕皮的制作、肉燕的烹饪是福州地方饮食工艺的经典,充分显示福建地方饮食的历史内涵。
(同利肉燕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君凡与女儿陈燕君。)
相传宋端平元年(1234年),朝廷任命时任福州知县兼福建安抚使真德秀为户部尚书,上京赴任宴请乡友,随行厨师将猪腿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用擀成纸片薄的皮子包上肉馅制成“扁肉燕”。后来扁肉燕传到了福州,福州人喜欢将扁肉燕与鸭蛋共煮,而有了“太平燕”之说。
(肉燕是福州传统宴席上太平燕必不可少的食材。)
陈君凡回忆,同利肉燕的由来要追溯到自己的曾祖父陈官燃,那时他早上在家里打燕皮,中午把燕皮送到城里一些有钱人家去卖。为送货方便,1876年在光禄坊与南后街路口开了“同利肉燕”店,起名“同利”,寓意是“利人、利己,利在大家”。
靠着诚信经营的店训,“同利”传到陈君凡父亲陈存谈手中时,已是20世纪50年代,1958年搞公私合营,同利肉燕的招牌摘下了,陈存谈后成了台江肉燕厂厂长。
在食物紧缺的年代,居民们逢年过节才可凭肉票到周边的食品站买定量燕皮。那时三坊七巷里住着不少大户人家,婚丧嫁娶都要用燕皮,正规渠道买不到,就到“黑市”上找。陈君凡开始从事燕皮制作工作,是跟着父亲躲在自家挖的防空壕沟里做“老鼠工”开始的。
陈家沉闷的燕槌声被焐在壕沟里,可在坊巷居民心里,那槌声从未间断。随着改革开放,陈存谈辞掉厂长职务,1982年“同利肉燕”在老店原址重新开业,陈君凡此时名正言顺成了“打燕郎”。
(传承人陈君凡演示手工打制肉燕。 )
(同利肉燕产品。)
1983年《福州晚报》一则《同利肉燕店独具特色》小文章,是同利肉燕品牌第一次在媒体上介绍,它吸引了一位在上海经营餐馆的老板,他买了十斤燕皮包成肉燕试销,没想到一炮而红。之后一次购买五箱、十箱……让同利肉燕走出了福州。
现在榕城街头随处都有肉燕店,其实1985年前福州没有肉燕店,只有燕皮店。让燕皮店卖包好的肉燕,还是“同利”的首创。陈君凡回忆:1985年,同利燕皮受邀到泉州参加农副产品博览会,没想到进驻第一天没有开张,因为人们不知如何蒸煮,于是上街买了一口锅,第二天开始让人免费品尝,销路大增。受其影响,回到福州后开始卖成品肉燕。
(冯巩在同利肉燕店体验打肉燕。)
(鲜肉打制成肉糜。)
同利肉燕的燕皮至今仍要经过十几道全手工工序精细制作而成。主料需选新鲜的猪后腿肉及特定地产的地瓜粉,通过传统工艺将猪肉槌打成有弹力有韧劲的猪肉泥,再均匀地撒上地瓜粉,经过拍、压、擀、碾、折、拂、扫、切等工序,制成薄如纸、色如玉的肉燕皮。
(同利肉燕进入肯德基早餐食品。)
(陈燕君开发的脱水速食燕丝产品。)
如今,同利肉燕由陈燕君执管。年轻人有自己的经销理念,她一改老铺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建立起全新肉燕和燕皮工厂,采取标准化食品生产设计,配有槌肉、擀皮、包馅、化验等,建立起完整的工艺生产线,增加了虾燕、香菇燕等口味的“新式肉燕”。
陈燕君还带头研发了常温保存9个月、可开水冲泡的“速食燕丝”,满足了时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方便快捷,成为“网红产品”。2021年7月,同利肉燕与肯德基合作,在福州厦门两地登上了肯德基早餐菜单,这是东西方美食的经典融合之作,助力舌尖上的非遗文化传承。
编辑:张耀忠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