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寻“京味儿”阅读数
在北京,从首都博物馆到胡同里的北京戏曲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以及老舍纪念馆,都传递着浓厚的“京味儿”,是市民游客感受北京历史文化底蕴的一扇扇窗口。
01 首都博物馆
2月10日,首都博物馆焕新亮相。
重新亮相的基本陈列定名“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目前开放“文明曙光”“建城之始”“北方重镇”“建都之始”“大都肇建”“都城典范”“京师繁华”“古都破晓”八个单元,位于方厅。
图/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建筑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巨大的屋盖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深远挑檐;通长的石质幕墙象征着中国古代城墙;广场起坡传承古代高台建筑风格;在大厅北门外地面上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明代牌楼,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平面中心轴线特点;椭圆形的青铜展馆斜出墙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
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三者之间的空间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情调的环境。
展览陈列以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
02 北京戏曲博物馆
北京戏曲博物馆坐落在西城区虎坊桥湖广会馆内,1997年9月6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北京市首家戏曲博物馆、北京市建成开放的第一百座博物馆。
不久前,历经一年半修缮,这座有着“京城第一会馆”美誉的古建筑重张,升级改造后的北京戏曲博物馆,亦推出了全新的展览。
图/北京日报
“菊海鸿濛——京剧发祥地展”通过呈现珍贵的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带领观众感受发祥于西城这片沃土的京剧文化。
图/北京日报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北京的十三位京剧、昆曲的代表伶人。在此次展览中,当观众点击互动屏幕上的伶人头像,就可以了解其生平介绍,画面中的名伶还会“开口”表演自己的代表剧目念白,表情生动逼真,再现当年的绝代风华。
此次湖广会馆重张之际,北京戏曲博物馆创新应用科技手段,打造了许多互动场景。展厅内的“数剧京韵”多媒体互动展项,重现了百年京剧传统文化的发祥盛景,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流淌在指尖。
观众还可以通过展览中的数字地图,了解宣南地区主要戏曲科班及名伶故居的分布情况,直观地感受西城宣南区域丰富的文物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温馨提示:因活动及演出安排,3月5日至3月9日下午将暂停预约参观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虎坊路3号
03 东四胡同博物馆
东四胡同博物馆主体建筑建于1940年前后,是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占地1023平方米,建筑群落整体基本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完整结构。在这里,既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四合院建筑,还能从充满胡同生活气息的展品里,了解胡同文化。
东四胡同博物馆的三进院落分成东四印象展区、印象瓦舍展区、文化探访展区、文化交流展区、历史文化实物展区5个展区。
东四印象展区通过多媒体还原东四市井生活动态,同时展现出胡同里的四季美景交替。
印象瓦舍展区围绕“瓦片”这一北京四合院建筑的核心元素进行布景,通过虚和实的设计展现文化时空的发展。
文化探访展区主要展现胡同里的老字号、特色小吃、北京声音以及孩子们的记忆。
文化交流展区以东四胡同博物馆修缮纪录片播放为主,让参观者直观体验院落修缮更新的美丽画卷。
历史文化实物展区以老物件的形式展示了东四片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真实地再现了老北京生活。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四条77号
04 老舍纪念馆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就是北京的文化名片”。参观老舍纪念馆,可以更加真切地了解这张“北京的文化名片”。
老舍纪念馆是一所普通的四合院,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6年,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正红旗下》等24部作品。
老舍纪念馆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门扇为黑漆油饰。
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砖砌影壁,院中还有老舍养鱼用的鱼缸,以及2009年树立的老舍铜像。
进二门,迎面是一座北京现在已少见的五彩小木影壁。转过影壁,院中正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卧室兼书房,现按原貌对观众开放。
院内东、西厢房现辟为纪念性展室,东厢房的实物展和西厢房的《走近老舍》生平展通过大量珍贵的图书、照片、手稿以及生前遗物,向观众展示老舍先生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