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卢沟桥传说”:声音的故事《大水漫不过卢沟桥》阅读数
卢沟桥有着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着令人流连忘返的迷人景色。从它建成的那一天起,围绕着卢沟桥的种种传说便应运而生了,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使卢沟桥最终成为故事、诗词、歌谣、歇后语、小说、舞蹈、戏剧等各种文艺形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知名度不断扩大。这些传说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同时也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传说大多来源于卢沟桥,深深依附于卢沟桥的文化语境,而传说的创造与传承某种意义上又丰富了“卢沟桥文化”,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两者可谓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数量蔚为壮观的民间传说与卢沟桥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使得卢沟桥成为当之无愧的自然与文化意义上珍贵的“双遗产”。卢沟桥传说与永定河文化、宛平文化浑然一体、息息相关,而且成为这两者典型文化样式的代表。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原因和人文历史传统,永定河的治水文化和龙崇拜文化、宛平城的京畿文化,典型地体现于这一地区民众的口头传统中,卢沟桥传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声音的故事《大水漫不过卢沟桥》
自古传说“大水漫不过卢沟桥”,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永定河是铜帮铁底,卢沟桥桥孔呈鸭蛋形,在桥的第十一孔北面有迎水台、斩龙剑,设计周密,流水畅通。管天管地的玉皇大帝听当地的城隍、土地爷说,这桥建得美丽壮观,是鲁班的小女儿和嫂子打赌一夜之间建起来的。他听了特别高兴,也很赞赏,说:“人间竟有这么大能耐的女孩子,真是了不起,看来大水也漫不过桥喽。”玉皇大帝的话诸神听了都点头表示赞同。可是,管海河的龙王听了却心中一震,心想:玉皇大帝的话就是圣旨,他说大水漫不过桥,但万一大水漫过了桥,那我岂不就是失职了吗?
龙王回到龙宫,心事重重,闷闷不乐,心想:年年雨季,四面八方的雨水都汇集在河里,大浪滔天,再遇上连阴天,大雨不停,天连水、水连天的,这谁敢担保水漫不过桥呀。桥是建得不错,如果桥两端的堤被大水冲塌,桥也就完了,这可如何是好呢?
龙母知道了他的忧虑,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人多办法多,不如把宫中主要管事的人和九子三女都招集来,群策群力,共议此事,或许能想出个好主意来。”龙王听了点头同意,于是马上传令下去,片刻工夫,大家便陆续到齐了。可是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什么好办法来。这时,就见聪明的三公主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告诉了龙王,龙王听了心中大悦,连夸三公主的办法妙,吩咐属下赶快照办。
三公主回到后宫,马上发动宫女编织铜网、铁网,用织成的铜网把两岸的河堤保护起来,把织成的铁网铺在河底以防大水冲刷,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的铜帮铁底。厚道、孝顺的四太子、五太子,见小妹都能为父王排忧解难,自己也要为父王分忧。于是,每到汛期,他们兄弟俩就自动趴在桥孔处吸水保桥。如今,桥孔仍有两个龙头在吸水呢。
因此,永定河两岸没有大的水患,“铜帮铁底,大水漫不过桥”的说法流传至今。
*文字出自《八大处传说》
百年宛平城
千年卢沟桥
万年西山永定河
未来的卢沟桥-宛平城
要永远地屹立在中华大地上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和精神的信仰
欢迎大家收听声音的故事《大水漫不过卢沟桥》,到卢沟桥参观游览,领略卢沟桥文化,传承非遗之美。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