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卢沟桥传说”:声音的故事《卢沟桥上的母狮子》阅读数
卢沟桥有着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着令人流连忘返的迷人景色。从它建成的那一天起,围绕着卢沟桥的种种传说便应运而生了,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使卢沟桥最终成为故事、诗词、歌谣、歇后语、小说、舞蹈、戏剧等各种文艺形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知名度不断扩大。这些传说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同时也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传说大多来源于卢沟桥,深深依附于卢沟桥的文化语境,而传说的创造与传承某种意义上又丰富了“卢沟桥文化”,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两者可谓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数量蔚为壮观的民间传说与卢沟桥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使得卢沟桥成为当之无愧的自然与文化意义上珍贵的“双遗产”。卢沟桥传说与永定河文化、宛平文化浑然一体、息息相关,而且成为这两者典型文化样式的代表。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原因和人文历史传统,永定河的治水文化和龙崇拜文化、宛平城的京畿文化,典型地体现于这一地区民众的口头传统中,卢沟桥传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声音的故事《芦沟桥上的母狮子》
传说永定河中原来有很多金银宝物,有一条巨龙整天在那里护宝。不过这条巨龙的心眼很好,逢灾遇难的穷苦百姓去求它,它就让他们下河去取些财宝。
下河取宝的穷苦百姓很感激巨龙,只取些自己需要的财宝就行,从没有人多拿一点。后来,有个贪心的财主知道了这件事,就想偷偷把巨龙毒死,好独吞河中的财宝。
可是万万想不到,这个财主刚要下河取宝,巨龙就变成一座山岗,把财主和财宝都埋在了山下。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岗叫卧龙山。
从那时起,河中的财宝虽然没有了,可是山上长出了许多果树,山坡下有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只要来到这里的人辛勤劳动,就都能过上好日子。
有一天,卧龙山上下来了两个人,一个瞎眼婆婆和她年轻的儿子。原来,瞎眼婆婆听说卧龙山下有宝,就让儿子带她来寻找。
儿子很孝顺,把妈妈安顿好后,就到处寻找财宝,可一连好几天也没找到。别人就劝告他说,财宝是找不到的,不如开些田地种上,只要肯出力气,会过上好日子的。儿子一听也是,到处找财宝发财,还不如靠劳动过日子。
可是瞎眼婆婆总以为是儿子欺骗她,找到了宝物不让她知道,就天天责怪儿子。儿子心里很难过,可又没办法。这时有人告诉他说,西山里有个玉泉山,那泉水能治百病,如果能用泉水给他母亲洗眼睛,洗上100天就能重见光明。
儿子一听挺高兴,心想要是能把妈妈的眼睛治好,妈妈就不会再瞎埋怨自己了,于是就天天跑几十里地去打泉水为妈妈洗眼睛。因为没时间干活了,他们的日子过得更难了,瞎眼婆婆怨气更重,老说儿子欺她眼瞎,不给她好吃的。儿子为了治好妈妈的眼睛,默默忍受着责难。
好不容易过了100天,瞎眼婆婆的眼睛终于治好了。她能看见东西了,就开始天天到卧龙山下转来转去,后来选定了一个地方,就叫儿子拿镐挖空。儿子越不愿意挖,她就越疑心儿子知道宝物不想让她知道,天天催着儿子挖。儿子不忍看妈妈伤心,只好硬着头皮天天挖,挖呀、挖呀,突然地下一下子冒出了大股的水来,儿子连忙跳出坑来,背上妈妈逃命。妈妈从此才算死了心,再也不提挖宝的事了,也觉得以前实在对不起儿子的一片孝心,从此以后,对儿子万分疼爱。
可是儿子因为过度劳累,得了重病,没过多长时间就去世了。妈妈觉得是自己财迷心窍,害死了儿子,日夜抱着儿子痛哭,没过几天,也因伤心过度而去。安葬时,人们怎么也分不开他们母子二人。乡亲们很同情他们母子,把他们埋葬在一起。有个聪明的石匠还刻了个石狮子,大狮子张着嘴,嘴里还有个小狮子。人们都叫它为“母子狮”。
后来修建卢沟桥时,人们又把母子狮安放到卢沟桥上。现在如果去仔细寻找,就会发现卢沟桥上有对母子狮呢。
*文字出自《八大处传说》
百年宛平城
千年卢沟桥
万年西山永定河
未来的卢沟桥-宛平城
要永远地屹立在中华大地上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和精神的信仰
欢迎大家收听声音的故事《卢沟桥上的母狮子》,到卢沟桥参观游览,领略卢沟桥文化,传承非遗之美。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