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卢沟桥传说”:声音的故事《华表座狮讨封》阅读数
卢沟桥有着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着令人流连忘返的迷人景色。从它建成的那一天起,围绕着卢沟桥的种种传说便应运而生了,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使卢沟桥最终成为故事、诗词、歌谣、歇后语、小说、舞蹈、戏剧等各种文艺形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知名度不断扩大。这些传说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同时也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传说大多来源于卢沟桥,深深依附于卢沟桥的文化语境,而传说的创造与传承某种意义上又丰富了“卢沟桥文化”,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两者可谓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数量蔚为壮观的民间传说与卢沟桥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使得卢沟桥成为当之无愧的自然与文化意义上珍贵的“双遗产”。卢沟桥传说与永定河文化、宛平文化浑然一体、息息相关,而且成为这两者典型文化样式的代表。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原因和人文历史传统,永定河的治水文化和龙崇拜文化、宛平城的京畿文化,典型地体现于这一地区民众的口头传统中,卢沟桥传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声音的故事《华表座狮讨封》
卢沟桥的东、西两头有石制华表四座,高一丈四尺多,下面有石须弥座,座上立八角石柱,石柱上端横贯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人们把东面的叫“迎君来”,西面的叫“望君归”。传说这个名字是乾隆给封的。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到了清乾隆年间,已历经500多个寒暑。这桥上的石狮取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已经有了灵性。
这年初春,乾隆起驾到卢沟桥视察永定河。人马走到东桥头,忽然停住不走了,不知是什么缘故。
这时就见守城营官来到驾前,跪倒禀报说:“启奏万岁,前面有两只石狮拦住去路。”
伴驾的和珅生气地说:“这两只畜类如此大胆,敢拦圣驾,把它们赶走。”
刘墉说:“石狮拦驾,必有缘故,不能草率。依臣的看法,一是它们守卫石桥五百载有功,来驾前讨封;二是都说皇上不好见,它们想见见。如真是无理取闹,再乱棍打死不迟。”
乾隆听了,点头道:“你们不必惊慌,左右闪开,待朕亲自去看看!”
于是两旁人员闪开,君臣数人骑马来到桥头看个究竟。只见石狮前腿弓、后腿蹲、高仰头,一动不动。
乾隆问:“你们两个拦朕去路,想干吗?是迎接朕讨封,还是无理取闹?”
这时,就见两只石狮前腿跪倒。乾隆一看笑着说:“你们是在迎接朕啊?”
石狮不住点头。这时刘墉说:"万岁,您每次过桥,它们都在迎接您。”
乾隆一想:“那朕就封你们叫‘迎君来’吧。”
两只石狮果然具有灵性,听说受封,赶紧趴倒在地谢恩,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到圆盘座上去了。
人马过了桥,乾隆在桥西大王庙将他爷爷康熙当年亲巡永定河写的五言诗镌刻在石碑上:
源从自马邑,流转入桑干。
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
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
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
在人马返回的时候,走到西桥头,又被西桥头两只石狮拦住了去路。
乾隆知道又是来讨封的,于是纵马上前笑着说:“朕每次出巡回来,你们俩总是迎接朕回来,朕封你们俩叫‘望君归’吧。”
石狮子谢恩,高高兴兴地上了圆盘座。乾隆回头向随从官员们说:“桥上石狮都懂得不怕辛苦,尽职尽责,作为民众的官老爷更应该懂得这一点。”
从那以后,“迎君来”“望君归”的名字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文字出自《八大处传说》
百年宛平城
千年卢沟桥
万年西山永定河
未来的卢沟桥-宛平城
要永远地屹立在中华大地上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和精神的信仰
欢迎大家收听声音的故事《华表座狮讨封》,到卢沟桥参观游览,领略卢沟桥文化,传承非遗之美。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