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国家级非遗“卢沟桥传说”:声音的故事《一个饼子一阅读数
卢沟桥有着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着令人流连忘返的迷人景色。从它建成的那一天起,围绕着卢沟桥的种种传说便应运而生了,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使卢沟桥最终成为故事、诗词、歌谣、歇后语、小说、舞蹈、戏剧等各种文艺形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知名度不断扩大。这些传说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同时也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传说大多来源于卢沟桥,深深依附于卢沟桥的文化语境,而传说的创造与传承某种意义上又丰富了“卢沟桥文化”,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两者可谓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数量蔚为壮观的民间传说与卢沟桥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使得卢沟桥成为当之无愧的自然与文化意义上珍贵的“双遗产”。卢沟桥传说与永定河文化、宛平文化浑然一体、息息相关,而且成为这两者典型文化样式的代表。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原因和人文历史传统,永定河的治水文化和龙崇拜文化、宛平城的京畿文化,典型地体现于这一地区民众的口头传统中,卢沟桥传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声音的故事《一个饼子一锭金》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二月中旬,乾隆亲笔写下“重葺卢沟桥”的碑文,由巅质驮着,立在桥西头路北。
这时,乾隆接到工部大臣的一份奏章,说桥需要彻底进行重修,要把桥的洞门拆了再建,不然就不坚固。因此,乾隆亲自视察了卢沟桥,并让施工人员拆开桥面的石头,亲眼看了里面的结构,还找来修桥工匠一起商议,最后认为此桥设计精细,施工巧妙,质量高超,坚固耐用。乾隆还训斥了掌握修桥工程的人,说他们故意夸大事实,想在修桥中捞一把。
乾隆和群臣上上下下地查看桥身后,感觉又渴又饿。这时微风吹来
一阵香味儿,乾隆随口问身边一位官员:“这是什么味儿?怎么这么香!”这位官员说:“不知道。”这时伴驾的刘墉回过头来对乾隆说:“皇上,这是刚出锅的贴饼子的香味儿。”乾隆又问:“刘爱卿,你怎么知道是贴饼子的香味儿?”刘墉说:“我经常吃,怎么会不知道。”乾隆嘴上没说,心里想:好你个刘罗锅,这么香的东西就你一个人独吞,真够可恶的。乾隆又说:“刘爱卿,你经常吃,怎么不叫朕吃一回?”听到乾隆这么一说,刘墉顿时醒悟了,原来这是皇上肚子饿啦!那今儿个我得让皇上尝尝这贴饼子。
刘墉接着给皇上介绍起了贴饼子,他说:“贴饼子是用新玉米面掺些黄豆面,用水和好,用柴火锅烧热水,开了锅就用两手把面拍成饼子往锅上贴(凉锅贴饼子就出溜啦),然后烧微火,等饼子熟了,再用扁铲铲下来,香味儿就是这么出来的。”刘墉说完,用手一指南边说:“万岁您看,这个香味儿就是从那里飘过来的,肯定就是那家做的,烟囱还冒着烟呢!说不定这会儿还煮好了小米绿豆糊呢。”
可巧这天君臣都是微服,于是乾隆说:“刘爱卿,你带朕到这家去看看吧!”君臣二人进了这家门,一看做饭的好像是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见了生人还有点害羞呢!这时,新媳妇的公婆都出来了,老人家很热情地招呼着君臣二人。小院收拾得很干净利落,主人搬凳子泡茶,主客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闲聊天。不久,家人全回来啦,新媳妇把饭桌摆好。主人让乾隆、刘墉二位客人先入座,君臣二人也不客气。乾隆往桌上一看,一盘辣椒油拌咸菜、一盘臭豆腐、一盘小葱拌豆腐、一盘大葱蘸酱、一大碗粉条豆腐白菜,桌子旁边有一锅小米绿豆糊、一簸箕金黄黄的贴饼子。于是,君臣二人甩开腮帮子一通吃,这顿饭吃得甭提有多香了。
乾隆平日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吃惯啦,冷不丁吃一顿农家饭,还少吃得了?一口气儿吃了俩贴饼子、三碗小米绿豆糊,出门的时候打着饱嗝儿,走路都不敢低头,嘴里还和刘墉开着玩笑:“不要碰朕,碰洒喽赔哟。”走到桥上,乾隆还记得问刘墉给人家留下饭钱了吗?还说:“咱君臣二人可不能凉锅贴饼子——溜了啊!”后人传说,乾隆那顿午餐是一个饼子一锭金。
文字出自《八大处传说》
百年宛平城
千年卢沟桥
万年西山永定河
未来的卢沟桥-宛平城
要永远地屹立在中华大地上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和精神的信仰
欢迎大家收听声音的故事《一个饼子一锭金》,到卢沟桥参观游览,领略卢沟桥文化,传承非遗之美。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