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惊蛰醒春·茶韵悠长——二十四节气非遗茶文化雅集阅读数
春雷惊百虫,万物始更新,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到来了。古人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在这春意萌动的时节,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中心开启一场“惊蛰醒春·茶韵悠长”的文化雅集聚会。以茶为媒,感受节气流转的智慧,品味传统茶俗的醇厚。
太平鼓响,唤醒春意
太平鼓始于汉唐盛于明清。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书中记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描述了太平鼓在北京内外城的演出盛况。惊蛰雷声象征自然界的苏醒,太平鼓声则代表人类对丰收的祈愿,二者共同体现农耕文化对“春生”的重视。
怪村太平鼓第四代传承人王娟老师演绎《惊蛰雷动》,鼓点模拟春雷节奏,还亲自教授如何简单演奏,让大家在欢快的节奏中走进惊蛰的农事与民俗,感受春雷如何唤醒大地。
闲话惊蛰·春趣密码
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讲述,或是引用历史典故、诗词,或是通过科学解释,比如解释为什么春雷会惊醒昆虫,分析科学依据,为观众呈现了一堂富有知识和趣味的民俗课。其中,节气背后的现代启示,联系当前的环保话题,讲述现代人如何传承这些传统习俗,展现了民俗的现代意义。
丰台区茶文化技能大师工作室,区级非遗传承人王九祯进行了茶艺展演。在他的指尖流转间,以“凤凰三点头”的绝技冲泡九曲红梅,青花盖碗中渐次舒展的茶芽宛如红梅绽放。这款始创于清代的浙江名茶,历经萎凋、揉捻、发酵等十八道工序。王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真正的茶道,是让每一片叶子都诉说光阴的故事。”在场学员在氤氲茶烟中,不仅习得了观色、闻香、品味的三重鉴茶法,更触摸到了中华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
北京巧娘顾小玲老师以惊蛰时节为灵感,现场演绎传统手工技艺的当代美学。在顾老师指导下,参与者从生疏的指尖动作开始,逐渐体悟到“以纸为墨”的创作真谛,当最后一片花瓣在指腹成型时,传统节气文化已悄然化作可触摸的春之图腾,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了传递时光美学的民间艺术家。
在茶香氤氲中,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的非遗文化雅集圆满落幕。本次活动通过茶艺品鉴、非遗展演与沉浸式体验,带领参与者穿越时空感受中华传统智慧,在节气韵律中品味千年茶道精髓。特别鸣谢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演绎及所有文化守护者的热情参与。我们将持续搭建传统文化创新平台,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新活力。期待与您共赴下一场岁时节令里的文化之约!
扫码获取更多活动资讯
非遗展示体验中心简介
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位于丰台区张仪村路227号,中筑西府海棠社区7号楼,是一个集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研学交流、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空间。该展示体验中心通过“非遗 科技”“非遗 体验”“非遗 场景”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市民朋友全面展示丰台区优质非遗资源,除展览外还设置了主题图书阅览室、非遗主题茶饮咖啡角、非遗美学体验空间、非遗大课堂等多个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非遗的平台,也为非遗传承人、保护单位、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志愿者等提供了一个交流、研讨、传承的综合性空间。
活动中心:北京市丰台区张仪村路227号院中筑·西府海棠7号楼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
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
北京市丰台区张仪村路227号中筑·西府海棠7号楼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