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阅读数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区杜镇杰、李文敏、杨少春、王蓉蓉、马惠民及李惟铨共6位传承人上榜。
杜镇杰
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9年为北京市第一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同年再次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师从刘盛通、宋继亭、王世续、李世霖、谭元寿、马长礼、李甫春、马崇仁、迟金声、白元鸣、叶蓬、杨韵清、吴泽东等京剧名家。他扮相英俊清秀,嗓音甜润醇厚,演唱韵味浓郁,台风潇洒脱俗,表演质朴。擅演《伍子胥》《珠帘寨》《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击鼓骂曹》等剧目。
李文敏
著名京剧教育家,程(砚秋)派艺术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市名师奖获得者,全国第一位举行个人教学成果展演的戏曲专业教师。1938年出生于北京的京剧世家,195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1957年开始向著名程派传人赵荣琛先生学习程(砚秋)派;1959年毕业分配到梅兰芳剧团,同年正式拜赵荣琛先生为师,1960年随师调入北京市青年京剧团担任青年主演;1963年调北京市戏曲学校任教,此后60年专事教学,在京剧表演基础教学和程派薪传方面建树卓著,成绩斐然,培养了众多后继人才,为程派艺术传承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被誉为“程派薪传的功臣”。
杨少春
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著名武生,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出身梨园世家,曾祖父杨隆寿,是“小荣椿社”社长,祖父杨长喜、父亲杨盛春都是著名武生演员。
1951年入中国戏曲学校学艺,师从贯大元、雷喜福、茹富兰、沈三玉、傅德威等名师。1958年调入北京京剧团,获得培养和提携,曾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等艺术家同台演出。先后拜高盛麟、王金璐先生为师,并向李盛斌、张世麟、张云溪、厉慧良、黄元庆、袁金凯、王鸣仲、徐元珊等众多名家学戏。现任北京京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品质监督小组成员,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导师,首届中国京剧流派传承班导师,京剧系本科班导师。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学院督导组成员。从五十年代至2010年之间,赴澳洲、西欧、东欧、美国、日本、南韩、缅甸、朝鲜及港澳台等地演出访问及教学活动,受到好评。代表剧目:《狮子楼》《武松打店》《挑滑车》《雁荡山》《战马超》《收杨再兴》《卧虎沟》《安天会》等。
王蓉蓉
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一团艺术指导。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央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第十四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者,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称号,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本科班,1999年毕业于首届全国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师从王玉蓉、蔡英莲、艾美君、马宗慧、张玉英等老师。1978年拜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为师,她嗓音甜美圆润,扮相端庄大方,唱腔清新婉约,表演细腻讲究,四十多年致力传承弘扬张派艺术,成绩斐然,成为当代张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她的常演剧目有《状元媒》《西厢记》《诗文会》《秦香莲》《玉堂春》《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红鬃烈马》《沙家浜》《党的女儿》等六十余部,主演的《状元媒》《赵氏孤儿》列入国家“京剧经典大戏电影工程”。
马惠民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戏曲艺术教育家、国家一级(专技二级)、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原理事、中国评剧马派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家协会戏曲专业委员会理事、(香港)中国国粹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上海国粹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北京京评戏曲剧团团长,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模范工作者,黑龙江省评剧院名誉院长。
1995年拜著名评剧马派创始人—马泰先生为师。曾主演和传授评剧《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夺印》《向阳商店》《朱痕记》《血剑乌纱》《杨乃武与小白菜》《什刹海》成功举办中国评剧马惠民专场交响音乐会(北京音乐厅)。2010年创办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地方戏曲系任主任、艺术团团长、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地方戏曲戏学生(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郭德纲相声班、曲艺)多名优秀的青年学生以在各院团挑起大梁,在全国的各种赛事获得优异成绩。2016年创办廊坊益田艺术学校任书记、校长,廊坊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培养出多名优秀学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河南戏剧学院等。
李惟铨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工花脸、老生。师从评剧大师魏荣元、马泰,并得到老一辈艺术家花月仙、李忆兰、张德福等人的教诲与提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原理事、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
在党的培养下,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主演的《野马》(扮演陈培新)、《高山下的花环》(扮演赵蒙生)、《黑头与四大名蛋》(扮演黑永春)等剧目,成为剧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达到艺术新高峰的代表性剧目,被有关领导及老一辈艺术家誉为“现代的魏荣元”(马少波先生语),成为自魏荣元、马泰之后评剧男声越调的代表人物。坚持舞台演出的同时,他还在大型评剧电视系列剧《包公智斗》之《秦香莲》《陈州遗恨》《包公休妻》《包公嫁女》饰演包拯,得到了有关专家及观众一致好评。
获奖情况:1980年,主演大型现代评剧《野马》获全国戏曲调演演出一等奖。1984年,主演评剧传统戏《包公赔情》参加北京市中、青年调演,获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颁发优秀表演奖。1985年,在《高山下的花环》扮演赵蒙生获北京市文化局、北京文联颁发表演奖。同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1985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主演二等奖”。1991年,主演《黑头与四大名蛋》参加北京市1989年至1991年度新剧目评奖演出,获北京市文化局、文联颁发“优秀表演奖”。1992年,经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委会评定,被授予“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4年,主演《大路情话》参加北京市1991年至1993年度新剧目展演,获北京市文化局、文联颁发“优秀表演奖”。1996年,在《情恋万家》中扮演麻三儿,获北京市文联颁发的北京市1993年至1995年度新剧目评奖调演“表演奖”。199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1997年,与刘萍共同主演评剧《二愣妈》参加第五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表演(主演)奖”。1998年,成为北京市戏曲学校九七评剧班特聘教师,为评剧事业的发展培养接班人。
近年来,丰台区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机制。通过构建国家、市、区三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建立健全传承人存续状况评估制度,实施动态化管理,有效保障了非遗传承队伍的活力。同时,区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提供专项传承场所、设立传承经费等措施,全方位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技艺交流等传承活动,为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目前,全区已认定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3人,其中包含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市级5人、区级29人,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非遗传承人才梯队,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END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