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大展帝都开幕!免费!《淳化阁帖》刻石惊艳亮相......阅读数
宋太宗赵光义亲自下令编纂
被称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
精选历代书法名家手迹汇成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
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
敦煌悬泉置汉简、马圈湾汉简
敦煌壁画、马家窑彩陶
……
都来北京啦!
关键是免费
快冲!
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汇聚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藏品
240余件(套)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的亮相
刷新了三个第一
第一次进京展出!
第一次以15块结集的形式公开展出!
第一次与汉代简牍、敦煌写经共同亮相!
展览分两部分
书刻同辉
黄河奔涌,丝路蜿蜒。甘肃大地的岁月积淀中,深藏着中华文明古老的书写密码,将汉字与书法的源流与演进,铺陈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马家窑彩陶上神秘的刻划符号,闪烁着先民智慧的火花,昭示着汉字萌芽的雏形;秦公鼎上庄重的青铜铭文,镌刻着春秋肃穆的史实,是书写的规范与印记;汉简帛书中的率意笔势,记录着边塞将士的烽火狼烟、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间流动着书写的生命力;隋唐写经的谨严风骨,以恭敬虔诚之心,体现着佛教文化与书法的艺术融合。明代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更如一座碑林,将张芝的龙蛇飞动、索靖的银钩虿尾、王羲之的中和遒逸、王献之的豪迈纵横,串联起刀锋、笔锋交融的书法图谱……这些展品,都是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星辰,共同诉说着汉字书写从萌芽到成熟的转变,从实用到审美的转向。
更重要的是,它们不仅是书法的载体,更是文明的基因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书写着文化的传承,凝结着艺术的美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强大动力。
刻
宽带纹彩陶钵 半坡类型
双钩纹双耳彩陶罐 辛店文化
肢爪纹彩陶壶 马厂类型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 秦 图片来自中国美术馆官微
垂鳞纹秦公鼎 春秋
器腹内壁两行六字铭
“秦公作铸用鼎”
“万石”仓印 汉
“晋归义氐王”金印 晋
以下《淳化阁帖》图片来自中国美术馆官微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 明
《淳化阁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刻丛帖,由宋太宗赵光义亲自下令编纂,精选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将书法发展脉络梳理得明明白白,是书法界的“百科全书”!
其中收录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东晋以来众多书法大家的经典之作,行书、草书各显神韵。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书法美学体系,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淳化阁帖》还是书法史上的“技术革新者”!
它首次采用“双钩填墨”法,将墨迹转化为刻版,实现了书法的批量传播。这意味着,以前只能看孤品真迹的书法爱好者,终于能通过法帖学习书法,奠定了后世书法传播的基础。
简牍的吉光片羽中记录的是泱泱中华文明对世界作出的卓越贡献。甘肃地区出土简牍6万余枚,其中蕴含、保留、书写、叙述了辉煌中华两千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真实事件、智慧光芒,可谓一部“百科全书”,对研究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史、中国书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书体演变方面,简牍书法勾勒出由篆到隶、由隶到草的发展脉络。居延新简中的篆书习字,既保留了篆书字形,又带有轻快的似隶书的笔意;肩水金关汉简的签牌,隶书标志性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纤毫毕现;《仪礼》简、相利善敝剑册等隶书书风,无论是笔法,字法还是章法,都已然十分成熟。敦煌悬泉汉简、马圈湾汉简中飘逸的长线、连绵的字势,简化和转变了隶书的规范与秩序,使线条带有强烈的草书韵律与节奏,彰显鲜活而率真的意味。
在竹木载体上,简牍有其独特的书法技法和审美表现。简牍字迹清晰可辨,历经千年而墨色如新,仿佛活态基因库,为探寻笔势、考察笔法提供了有效参照。每一枚简牍都是书法史的活页,点画间蕴含着书写者的意趣,方整谨严、灵动舒展、恣肆潇洒的日常书写之迹,编连起书法史的灿烂篇章。
医药木简 汉
据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简牍,但没有被保存下来。除金石外,简牍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书写载体,使用了两千多年,至东晋时期,才逐渐被纸张替代。
一般来说,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或以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合称“简牍”。
甘肃简牍多以松、胡杨、红柳等制作而成,一般出土于长城烽燧遗址、墓葬和废弃水井。
敦煌马圈湾汉简 汉
“驱驴士简”,1979年出土于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木简。记载“驴五百匹,驱驴士五十人”组成的运输队由敦煌前往“蜀”地的交通史信息。
敦煌悬泉汉简 汉
归义羌人名籍。190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汉代对于国境之内及边区少数民族的管理通常纳入郡县体制,以属国管辖,设为藩属及行“归义”“义从”制度。简文中“归义”即代表身份,其后依次记录部族种名、性别以及名字。
居延新简 汉
东汉建武三年(27年)三月城北隧长病书。1974年出土于甲渠侯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全文由3枚木牍组成,柽柳。这里放了两张图片,内容分别是:一是城北隧长党关于自己的病情向候长请病假的陈述;二是城北守候长匡将隧长党的病书上报候官的行文。文书以规整的汉隶书写成,这种下级向上级呈递的病假报告,相当于今天的请假条。
肩水金关汉简 汉
木楬。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楬上画网格纹,有一穿孔。两行书写。此实物楬用以说明候长陈长生所持具弩强度和数量情况。具弩,配套完整的弩。
按:楬,标签,用于标明物品或文书的数量及名称,有实物楬和文书楬。实物楬可直接系于实物上,亦可系于盛装实物的囊橐。实物楬的形制大小往往与所系实物大小相应,故大小不一。楬首多画网格纹或涂黑,穿绳系于物品或文书之上。有些楬首没有网格纹或涂黑,但楬首两侧皆有缺口用以系绳。
敦煌悬泉汉简 汉
效谷遣吏御迎使者张君往来过禀书。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内容是冥安下发的效谷遣吏御迎使者张君往来过禀文书,要求令史按三月四时上报。
敦煌悬泉汉简 汉
传马名籍。1991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主要描述马匹的毛色、性别、印迹、年齿、身高等特征及名字,以便存档检核。
敦煌马圈湾汉简 汉
官文书。1979年出土于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木简。“留迟毋状”即未能按规定的时间到达,“当坐罪”为自责之词。
敦煌马圈湾汉简 汉
官文书。1979年出土于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木简。文意为按将军令当应时到达莫府,而马病伤水不饮食,借了尹史侯昌的马。
地湾汉简 汉
功劳案。1986年出土于地湾遗址,木简。正、背两面书写。功劳是汉时计算政绩的名称与单位。为此记录官员功、劳多少的账簿。
居延新简 汉
相利善敝剑册。1974年出土于甲渠侯官遗址。共6枚,木简,每简一行。原有编纶三道,编绳处右侧有锲口,编绳已朽毁不存。六简容字210个。规整隶书,墨色如新。内容主要是辨识宝剑的标准和方法,提出鉴定善剑四条标准。鉴定敝剑六条标准以及辨识善剑敝剑纹饰的四条标准。鉴定宝剑,要“起拔之,视之身中”,判断剑身的“白黑坚”及“文”。其中鉴定利善剑的四条标准分别是:一身中无推处。无推处的剑说明是“故器”,即有收藏价值的古器物;二有黑两桁不绝;三“白坚”至逢三分所而绝;四身中生黍栗状。若这四条标准都具备,则是利而善的宝剑了。
汉木辟邪 汉
居延新简 汉
习字简,文书用字练习。
居延新简 汉
习字简。
肩水金关汉简 汉
削衣。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制。
按:削衣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书写错误后用书刀刮削的薄片,一类为练习字后削去写好的字以供习字者反复书写。
居延新简 汉
西汉河平元年(前28年)九月不侵守候长士吏猛上言衣严事。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侯官遗址,木牍。分两行书写,为甲渠侯不侵部士吏孙猛的上书。记载严初除为不侵候史之后未配备追逐器物,因此自到塞尉处领取追逐器物。
《仪礼》木简 汉
纸张、绢帛轻便易携,书写便捷,其应用普及改变了文字传播和经典传承的方式,也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空间。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文化枢纽,建政路纸绢书写的千年历程,各时期的铭旌、残纸、帛书、写经、抄本,是书法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墨迹档案。
悬泉麻纸 汉
敦煌悬泉置麻纸文书 汉
习字纸 唐
绢 汉
敦煌悬泉帛书 汉
彩绘墨书铭旌 汉
大集经卷六 唐
金光明经 唐
李翰自注《蒙求》 五代
敦煌写本《蒙求》共计3件,均为残本,另两件分别为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的编号为P.2710、P.4877。其中P.2710为白文本,P.4877和此本为注文本。三本的抄写年代均为9-10世纪晚唐五代时期。
唐代李翰《蒙求》作为古代小学教育阶段的教材,是一部“列古人言行美恶,参之声律,以授幼童”的童蒙教育书籍,唐代以降极位盛行而且影响深远,又以其提名取自《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故后世童蒙读物多以“蒙求”命名。然而由于此书原著早已失传,后世所见殆为后人补注,无法窥其原貌。敦煌本《蒙求》的发现,不但可以复原唐代《蒙求》一书的原貌,而且对考订此书的作者、时代及注文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帮助,对于考察古代蒙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文中,“虎”字均作“虒”,避唐高祖父名虎之讳;又“世”字缺末笔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同样可推断此书为唐本。敦煌本《蒙求》为存世最早的《蒙求》抄本。
大乘无量寿经一卷 五代
《说苑反质第廿》残卷 唐
景云二年骁骑尉张君义等二百六十三人加勋敕文 唐
《昭明文选》卷五十三李萧远运命论 隋
潘岳书札写本残页 六朝
《三国志·步骘传》残卷 东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百卅六》残卷 南朝齐
绘塑同光
陇山巍峨,驼铃悠远。甘肃大地的光影流转中,辉映着中华文明五彩斑斓的记忆,将绘画与雕塑的绚丽与神韵,呈现出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马家窑彩陶的纹饰,律动着原始美学的生命力,是先民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想象;秦木板地图的点线,勾勒出山川的标记,蕴含着先民对家国天下的认知与守望;汉代木俑的古拙造型舞动着鲜活的张力,凝结着质朴的诗意;河西魏晋画像砖以简笔描绘,定格着市井的烟火与生活的温度。庄严的壁画,通过宏大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将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丰盈的彩塑,通过慈悲的面容和流畅的衣纹,将精湛的技法淋漓展现。
当三彩女骑的蹄声踏破黄土的沉寂,当敦煌飞天的璎珞掠过历史的星空,河西走廊便化作跨越千年的艺术长廊,演奏出丝路艺术的多元交响。在此,简约凝练的模印画像、繁复华美的藻井花砖、浓烈饱满的壁画岩彩,无一不传递着对艺术审美的热情追求。在陶泥木石间,在刀笔游走下,线条与色彩早已突破技法的局限与材质的边界,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彰显着经久不衰、代代相传的艺术创造力。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潘絜兹
对三角纹双耳彩陶壶 齐家文化
对三角纹彩陶豆 马厂类型
内彩旋纹彩陶盆 马家窑类型
四大圈旋纹方块纹双耳彩陶壶 半山类型
墨绘木舞俑 汉
男立俑 北朝
三彩女骑马俑 唐
彩绘木六博俑 汉
《敦煌乐舞》之一 周令钊 1980 水彩、粉画
《敦煌乐舞》之二 周令钊 1980 水彩、粉画
《敦煌乐舞》之三 周令钊 1980 水彩、粉画
《敦煌乐舞》之四 周令钊 1980 水彩、粉画
临摹莫高窟第220窟舞乐图 吴荣鉴、侯黎明、娄婕 1986
“马厩图”木版画 汉
九格柿蒂纹砖 唐
青龙纹砖 唐
左首飞龙砖 五代
左首翔凤砖 五代
木雕马头 汉
模印孝子哭丧图画像砖 宋
雕仕女人物图砖 辽
吹笙图雕刻砖 辽
模印奔鹿图画像砖 宋
天马砖 唐
木坐狗 汉
木鸡 汉
仕女图壁画砖 汉
双驼图壁画砖
莫高窟第217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佛陀波利史迹画 常书鸿 1955
浮雕牡丹纹墓砖 宋
临摹莫高窟第320窟四飞天 赵俊荣 1981
临摹莫高窟第329窟莲花飞天藻井 史苇湘
临摹莫高窟隋代第407窟三兔飞天藻井 段文杰、李复 1954
鎏金铜佛像 唐
残菩萨像 唐
莫高窟285窟供养女人 吴作人 1943 水彩、粉画
佛倚坐木雕像 唐
临摹莫高窟初唐第205窟说法图 高鹏、娄婕 2007 中国画
菩萨立像 唐
临摹莫高窟北魏第263窟降魔变 段文杰 中国画
临摹莫高窟北凉第272窟听法菩萨 李震甫 1974 中国画
临摹莫高窟北魏第257窟沙弥守戒自杀品 常莎娜 1947 中国画
一位虔诚信佛的长者,送子至比丘处出家为沙弥。一施主,每天为比丘供食物。一日施主外出赴宴,留其女在家。比丘令沙弥前往乞食,少女见而倾心,求与沙弥婚配。沙弥心志坚定,宁舍身命,不舍佛法,哄走少女,自杀身亡。少女见其身死,悲伤哀泣。施主回家,女儿以实情相告。施主将此事呈报国王,并愿依国法纳款赎过。国王为表彰沙弥守戒自杀,火化其尸,起塔供养。
禅定佛石雕像 北朝
展览名称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展览时间绘塑同光:2025年3月11日至2025年6月3日书刻同辉:2025年3月11日至2025年8月17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