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这个村子名气太大,被誉为“中国最文艺渔村”,迄今800余阅读数
提及一座与文艺有关的城市,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就是厦门。位于厦门岛东南部的曾厝垵是中国最文艺渔村,也算是国内较早的文艺旅行打卡地。这个文艺渔村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在它成为文艺青年向往的旅行目的地之前,它还只是一个临海的村庄,村民以前以农为主,兼渔、或其他副业。
记忆中,曾厝垵来过四次。第一次和第四次所见的风景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不仅看风景的心情变了,风景本身也变了。不可否认,文艺小渔村越来越商业,过去的老民居几乎被改造成客栈、旅社、小酒楼以及各种随处可见小吃店。
其实曾厝垵是一个社区,它共有8个自然村组成,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作为景区的曾厝垵文创村只占0.33平方公里。最开始的曾厝垵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村,人们日子过得十分简单,男人出去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
位于村口的福海宫是一个距今有八百年历史的民间信仰庙宇,在曾厝垵地位最为崇高,位列众宫庙之首。据重修碑文记载,修建本意为纪念宋代神医吴本真人和宋代渔家女杰林默娘救困扶危、乐行善事。过去村民出海打鱼都会求收获,保平安,因而村中寺庙很多。位于海边的“圣妈宫”也相当出名。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传统的拜神祭祀已成为一种当地特色民俗、淳朴民风、浓厚的人文情怀,以及对文化的传承。随着文艺小渔村的发展与成熟,自然也成为了村里的一道风景,免费开放给每一个游人。
曾厝垵是从什么时候被改造的,又是什么时候走向文艺的,不得而知。但在2012年10月24日,这里举办了第一届曾厝垵文艺青年节,从而奠定它文艺渔村的称号,后来在2015年11月26日又举办第四届文艺青年节。对于厦门来说,文艺青年节并非随意举办,它是不仅是全国文青盛会,更是厦门文化、文艺、文创之输出与象征。
正是如此,曾厝垵成为了中国最美文艺渔村,吸引了大量文艺青年和游客蜂拥而至。据不完全统计,在曾厝垵"五街十八巷"的阡陌小巷里共有民宿325家。这里就像个迷宫,初来乍到的游客来到这里往往都会晕头转向。
狭长的巷子里,有古朴的红砖房和南洋风情的"番仔楼",有各种各样的厦门风味、福建美食,更有许许多多风格各异的客栈和旅舍,这些客栈的建筑之色一般有蓝色调、橙黄色调和保持古朴色。通常新开张的客栈为蓝色调,临海房居多,番仔楼一般是橙黄色调或保持古朴色,闽南古厝的外墙基本上都是红色。
行走在曾厝垵,会看到至今仍保留完好的不少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情的“番仔楼”,但这些古老建筑基本上是被淹没在各个客栈和小吃店之间。来到这里,建议选择入住红砖古厝和“番仔楼”改造的客栈,由于对古建筑的保护,格局一般不会有改动,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和岁月痕迹也会保留下来。
不过说实话,个人认为曾厝垵有些文艺过头,完全朝着商业旅游发展。我一次来厦门旅游是在2014年的3月,那时候的曾厝垵已经文艺,但不见商业的狂妄,如果将它形容成海边渔姑娘的话,那么这位渔姑娘还是一个刚刚初见繁华的模样,身上散发着懵懂和青涩。
但2019年再来的时候,当初的懵懂和青涩早已不见,我所看见的和感受到的是完全的商业。古朴之意需要结合过去,但当下就连文艺都显得力不从心。作为我个人来说,我肯定是希望曾厝垵不要被商业淹没,但对于曾厝垵而言,商业经济和旅游繁盛是一个村子、社区,乃至城市的福利。
它仍是热闹,游人仍是多,年轻的游客仍是居多。在这数条巷子里,处处弥漫着食物的香气。除了一些网红饮品和小吃,还有闽南人做的地道沙茶面,闽南菜,以及各种海鲜大排档。据新闻报道,4月5日,曾厝垵文创村景区正式恢复开放。
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人说曾厝垵只是一个闽南小渔村,它没有鼓浪屿的嘈杂,也没有市区的繁华,有的只是质朴的民居和一些文艺小清新的小店。但慢慢地,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个性的小店,安静的酒吧,地道的小饭店错乱有序地散落在渔村中。
下次再来厦门,我相信自己的步伐一定会再次踏进这里。不论它变得如何商业,繁华深处依旧是保留着我初来乍到时的欢喜。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