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荐】明代“黑衣宰相”的墓竟然藏在房山这里!阅读数
房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南方向,
素有北京的“塔乡”之称。
房山古塔发展历史绵长,
兴起于隋唐,
发展、繁丽于辽金时期。
元明清时期,
仍在不断重建、修葺或兴建。
而从构造形态来看,
房山古塔更是形制多样。
今天,小编带您了解:
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墓塔 摄影丨高申 来源丨北京日报客户端
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墓塔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虽已历经了六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姚广孝墓塔依然几近完好地矗立在常乐寺村北的原址上。这座八角九级的密檐式砖塔,坐北朝南,通高约三十三米。须弥座塔基束腰部分雕寿字纹和花卉,四正面雕假门,四侧面雕假窗。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其上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由于风化等原因,现刻字已不清晰。墓塔整体结构匀称,塔身雕刻精细。整个塔身轮廓清秀而挺拔,充分体现出明代塔的建筑风格。
▲姚广孝墓塔 摄影丨高申 来源丨北京日报客户端
塔前立有朱棣撰写的“敕建姚广孝神道碑”一座,碑高四米。无论是墓塔,还是塔前的墓碑,都呈现出永乐盛世恢宏大气的建筑特色。
▲姚广孝墓神道碑 摄影丨高申 来源丨北京日报客户端
《日下旧闻考》记载:“宣德元年五月,立故少师荣国公姚广孝神道碑。初,广孝卒,太宗皇帝亲制碑文,命有司营葬并树碑神道。已具而文未刻。至是,其养子继以请。上出永乐中御制文付之曰:其即刻碑以成皇祖嘉念功臣之志。”
姚广孝是哪年去世的?
永乐十六年(1418年),当时明成祖朱棣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神道碑已立,但碑文未刻。按《日下旧闻考》的记载,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根据姚广孝养子的请求,明宣宗拿出明成祖所写的碑文,让赶快刻碑,以成全皇祖嘉念功臣之志。
姚广孝是何人也
其身后为何能享如此哀荣?
姚广孝是江苏苏州人(彼时为长州),其幼名天僖,出家之后的法名为道衍。姚广孝的家族,世代“悬壶济世”。按说,这也是份能够满足温饱的营生。于是,姚广孝的父亲希望儿子也能行医。但姚广孝却对他父亲甩出一句话:“儿不乐做医生,愿读书做官或学佛。”从此,姚广孝选择了一条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元亡明兴,改天换地。到了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来礼部应试,姚广孝便来了。应试的结果,有点儿令姚广孝失望。他并未被授予僧官,只获赐僧衣。五年之后,经僧录司负责的僧官推荐,姚广孝才入天界寺,谋得一个僧职。
处于人生落寞期的姚广孝,邂逅其最大的贵人,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在这一年,“大脚”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为了寄托哀思,决定挑选一些高僧大德之人随侍诸王,以便诵经祈福。当时,姚广孝得到僧录司官员举荐,开始与燕王朱棣接触。二人见面,相谈甚欢。他开始频繁出入燕王府,与朱棣谈论时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建文帝继位,实行削藩之策。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且向其推荐相士、卜者,这才使朱棣渐下决心。为了配合朱棣做好准备工作,姚广孝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以打造军器,并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靖难之役终于拉开帷幕。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没有亲临一线参与战斗。到了十月,建文帝派遣的南军主帅李景隆围攻北平。姚广孝指挥将士守卫城池,击退南军的进攻,又在夜间将士兵用绳子吊出城外,与朱棣的援军内外夹攻,大破南军。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正在经历战争中最为难挨的一段日子,与建文帝派出的南军形成战略对峙。此时,姚广孝对朱棣道:“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京师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在安徽境内的淝水、灵璧连败南军,并渡江进入京师。
赢得最终胜利的朱棣正式称帝,姚广孝也被任命为掌管国内佛教事务的僧录司左善世。但朱棣心里明白,在靖难之役中,姚广孝的谋略立有大功。于是,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擢升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而且让他恢复姚姓,赐名广孝(此前都是以道衍相称)。为了表示尊重,当朱棣见到姚广孝的时候,都称他为少师,而不是直呼其名。
难得的是,姚广孝深知功成身退的人生哲理。他时时处处表现得淡泊名利,以出世之心来做入世之事。于是,他被放心地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又曾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天不假年,到了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亲自撰写碑文,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姚广孝与房山
其实颇有因缘
云居寺、石经山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如果您对姚广孝的墓塔感兴趣
不妨来此探访一遭
THE END
来源:大美房山、青春房山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