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作者您好:

平台方近期接到网友多起投诉,被部分作者文章内容包含的外部链接、二维码、电话等内容误导点击访问,发现其非推介地官方信息,亦非机构作者官方信息,真假难辨,造成困惑。

环游号作为国内首个央级新闻媒体和地方文旅机构共同推出的自媒体平台,将为文旅行业建设官方发声渠道为宗旨,服务行业机构、学者、专家和网友,为此,平台方从即日起,要求各作者发布的文章内容务必清除非官方外部链接、非官方二维码、非官方电话等,若发现故意发布上述内容,平台方将对文章作者永久禁言。 感谢您的支持。

已了解

西安人“从小就喝它”的冰峰汽水,不敌外来的大窑?情怀不是生意
阅读数

分类:1684737351000

70年前的1953年,一种酸酸甜甜橙子味、玻璃瓶包装的汽水,在古城西安面市,这就是冰峰。

冰峰汽水,传统的玻璃瓶装,每瓶200ml,一直备受西安市民的喜爱,多年来,冰峰除了玻璃瓶的朴素包装没有变过外,橙子的口味也一点没变,就连广告语“从小就喝它”也一直没变过。

可以说,冰峰汽水,是好几代西安人钟情的的西安老品牌。即使在现在的市场上,几乎看不到冰峰的任何广告和宣传,但不少西安人坚定不移地选择“冰峰”,这其中,更多的是情感因素在里面。

但是,冰峰诞生70年来,国内的饮料品牌从来不缺攻城略地者,最早有外来的百事可乐、可口可乐,还有国内的健力宝、加多宝等后来者,都曾经在国内的饮料江湖掀起过惊涛骇浪,不少像冰峰这样的地方品牌也被冲击得无影无踪。

唯有冰峰,成为这么些年来,西安为数不多仅剩的本土品牌之一,被评为“西安市著名商标”、“西安名牌产品”、“陕西省著名商标”、“陕西省名牌产品”。

能够一直在西安本土市场上屹立不倒,“冰峰”主打的是陪伴成长的“历史记忆”,坚持不改变口味也不改变包装,仍然聚集了大量的粉丝,并保持了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多年深耕西安本土诸多市场渠道,对于外来品牌饮料来说,也是很难逾越的竞争鸿沟。

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年,在西安大大小小的餐饮店里,越来越难见到冰峰的身影,而一款名为“大窑”的汽水饮料却大行其道,甚至在西安有超越冰峰的趋势。

大窑,来源于内蒙古老牌区域饮品代表之一,在2020年之前,只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石嘴山等地拥有工厂,此后多线并发,在辽宁、吉林等地建设了多家工厂,目前已拥有8大生产基地,2021年,销售额突破30亿。

反观冰峰,2018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2.86亿元、3.02亿元和3.33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亿元、0.78亿元和0.65亿元,也就是说,冰峰的全年销售额只有大窑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定价上,大窑走的也是平民价,普通商超的零售价是3-5块钱,跟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个价位,比北冰洋、天府可乐等国货饮料的价位低,量大价低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而冰峰汽水,从2018年末开始,原来售价2元的玻璃瓶装冰峰,在部分小餐馆已经上涨至3元,甚至有一些店涨到4元一瓶,这还只是200ml的容量,比起大窑一瓶520ml来,性价比差的不是一丁点。

商家要赚钱,消费者要性价比,冰峰被市场慢慢抛弃,被大窑这样的外来品牌赶上,并不奇怪。

据统计,“冰峰”牌果味碳酸饮料在西安玻璃瓶装饮料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独占玻璃瓶碳酸饮料市场的鳌头。

这一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冰峰在西安市场有多么受欢迎,但是,大家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2018年~2020年,冰峰饮料销售收入来自陕西的占比分别达到了87.44%、81.73%和80.23%。

一出陕西,冰峰并不为人所知,相比起大窑的全国布局,冰峰的市场和品牌,还只是局限于西安,甚至连陕西都没走出去,这从各自选择的代言人都可以看出一斑。

2020年以后,大窑饮品开始品牌重塑,签约影视明星吴京成为代言人,利用吴京的硬汉形象刷新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而冰峰,却在2017年,选择白客、郑合惠子和叫兽易小星这三位明星为代言人,这三人,既和陕西无关,又不是一线明星,只是当年暂时红火的网红明星,这样的品牌代言人定位,除了冰峰囊中羞涩预算有限之外,恐怕对自身品牌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偏差的。

能在西安保持70年的长盛不衰,可以说,冰峰还是有一定功力的,这其中,不可磨灭的正是一代又一代西安人对于本土品牌的热爱和信赖,但单纯靠贩卖情怀,并不能当饭吃,也不是一门正常的生意。

如果冰峰还只能靠“三秦套餐”这样的贩卖情怀维持西安市场的一亩三分地,不注重品牌的创新和消费者心态的变化,没有在营销上更多地向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端靠拢的话,即使没有大窑,也有其他的饮料品牌会后来者居上。

西安人“从小就喝它”的冰峰这样下去,被时代淘汰,也是早晚的事情。

    相关推荐Related recommendation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商务合作|电子政务|官方微博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