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作者您好:

平台方近期接到网友多起投诉,被部分作者文章内容包含的外部链接、二维码、电话等内容误导点击访问,发现其非推介地官方信息,亦非机构作者官方信息,真假难辨,造成困惑。

环游号作为国内首个央级新闻媒体和地方文旅机构共同推出的自媒体平台,将为文旅行业建设官方发声渠道为宗旨,服务行业机构、学者、专家和网友,为此,平台方从即日起,要求各作者发布的文章内容务必清除非官方外部链接、非官方二维码、非官方电话等,若发现故意发布上述内容,平台方将对文章作者永久禁言。 感谢您的支持。

已了解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游客中心丨南苑历史文化展介绍
阅读数

分类:1690762311000

前言

南苑起源于辽金、兴于元明、盛于清代,是传承千年的皇家苑囿。

辽代政权由契丹民族创建,因其疆域辽阔和固有的政治文化习俗,建国后保留了随四季变化、逐水草畋猎的政治统治方式——捺钵制度,而以宫殿坛庙为主的传统都城,无法满足像契丹等游牧民族所建立政权的政治统治需要。长于骑射的契丹王朝在南京(今北京)设“延芳淀”(位于今通州区),经常举行围猎活动。同时,“阅骑兵于南郊”,训练兵马。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占据辽南京后,海陵王常率近侍“猎于南郊”。元代同样以“下马飞放泊”作为游猎和训练戎马的重要场地。明清时期延续并完善了这一功能。

清朝统治者尤其重视骑射传统,视其为立国之本,历代皇帝都将阅武围猎作为加强皇权、提高武备、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据研究统计,顺治皇帝在位18年,临幸南苑达32次之多。康熙皇帝在位期间,41次到南苑行围,几乎连年举行。乾隆帝一生到南苑行猎达48次之多。《乾隆御制诗》曰:“于此习围忆少年,朝家家法意深焉。”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游客中心选取了南苑幄殿的黄色帐幔、红色旗杆、旌旗招展等元素,在主体结构上采用夯土墙,也就是原来南苑海子墙的建筑形式。同时,通过陈列乾隆皇帝大阅及射猎场景的绘画作品及武备实物带各位游客朋友感受南苑历史与文化。

//

《乾隆皇帝大阅图》(仿制)

本幅无作者的款印,根据《清高宗实录》(卷五七零)记:令西洋画师郎世宁“为画舫斋后金板墙画白绢画《大阅图》一幅”可知,此图当出自宫廷画家郎世宁之手。

清高宗弘历作为清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始终认为“骑射乃满洲之根本”,为此,他极其重视军队的建设,通过南苑阅兵、木兰秋狝、南海冰嬉等种种活动,来促使八旗兵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依照本图的御制诗可知,该图描绘的是弘历亲临南苑(今北京南)检阅八旗将士时的英武之姿。此次大阅正值清军与西域的霍集占兄弟激烈交战之际,所以,高宗弘历除按惯例巡视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外,还暗含有向叛军炫耀清王朝的实力与军威之意。

《乾隆皇帝落雁图》轴(仿制)

此图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中,乾隆皇帝在悬崖石壁处,弯弓射雁的情景,表现了乾隆皇帝极强的反应能力和精准的骑射功力。

根据图中所运用的绘画技法分析,此幅是件中西画家合璧之作。图中乾隆皇帝的肖像及坐骑白马、大雁由西洋画家郎世宁所绘,其笔法细腻,造型准确,尤其将大雁中箭后向下滑行时的动感,及乾隆皇帝箭发后,手由动到静的瞬间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图中点景的山石、树木及溪流当出自中国画家之手,笔墨法度严谨,点染娴熟,得宋元人古意,高大的石壁与树木、曲水共同营造出一个清幽的狩猎环境,将本是伤残的行猎活动点缀得惬意而温馨。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仿制)

本幅无作者款印,据作品画风,无疑系郎世宁真笔。

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弘历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乾隆每3年大阅一次,以壮军威,鼓士气。

本幅系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精神焕发,亦系郎世宁的盛年佳作。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

《乾隆皇帝一箭双鹿图》(仿制)

本图是乾隆皇帝骑马射鹿,而且一箭击中双鹿的场景。此图不仅显示出乾隆皇帝老当益壮、身手敏捷的体能和他娴熟的马上骑射技术,还显示了他所使用的御用弓具有优良的品质。乾隆皇帝对弓的材质、工艺、性能等有着极高的要求,其所用的弓有数十张之多,多为木胎,外面固以牛角筋胶,内面贴桦皮,中加暖木为弓把,弦为鹿皮制,弹力大而且耐用。

此图没有落年款,但是通过乾隆皇帝微胖发福的体态可以推断,此图反映的是乾隆皇帝晚年的秋狝行猎活动。史料记载,乾隆皇帝直至79岁(1789年)高龄还能搭弓射箭,驰骋猎场。从画风来看,画中的人和马有可能为艾启蒙所画。

展台

上:铁镞鈚箭

箭镞铁制,大阅图中乾隆皇帝就佩戴有五支铁镞鈚箭,此外还有五支铁镞梅针箭、二支骨镞骲箭

下:铁镞齐头鈚箭

箭镞铁制,前端横平,箭镞沉重,威力颇佳,一般射兽用。

------------

//

清代重武备,武备中又首重弓矢。

弓的种类,从使用者的身份及用材和装饰、制造工艺上看,大致有三种:一是皇帝牛角弓,桑木胎干;一是王公大臣牛角弓,桦木胎干;一是职官兵丁牛角弓,榆木胎干。丝弦用于教射,皮弦用于战阵。

弓力的强弱,主要视其胎面厚薄、筋胶多少而定。一力至三力,用筋八两,胶五两。四力至六力,用筋十四两,胶七两。七力至九力用筋十八两,胶九两。十力至十二力,用筋一斤十两,胶十两,十三力至十五力,用筋二斤,胶十二两,十六力至十八力,用筋二斤六两,胶十四两。其中十三力至十八力属于强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在遗诏中说自己“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

清代的箭,名目繁多,形制各异,可谓洋洋大观,登峰造极。形制基本上是沿袭旧制,只是在用材和箭镞的形制上有所变化,大体由镞、苛、羽三部分组成。镞质有铁、象牙、角骨、竹、木等;筍即箭杆,多取材于杨木、桦木等不易弯曲变形的轻型之木;羽为三稍旋扭,以保证飞行速度和平稳性,取自现今已十分少见的各种雕、鸾、鹳、雉等猛禽、飞禽之羽。

箭的种类归纳起来,可分成:

①礼仪用箭,即不实际使用的佩饰品,如皇帝大阅、大礼、吉礼等;

②教阅、训练、演习用箭,如无铁的圆头、平头和墩子箭等;

③行围狩猎用箭;

④军事战阵用箭,主要为各种梅针箭,还有枪头箭。

模特身着的是仿清代形制的行褂、行服、官靴,腰间配行带。行带,也就是行服带,可以佩戴櫜鞬和官刀。

据《清通志》记载,皇帝行褂,色用石青,长于坐齐袖长及肘。

-------------

//

櫜鞬

櫜鞬(撒袋),盛装弓箭的套袋。质地有皮革,锦缎等。櫜,亦称箭箙,商代甲骨文写作矢在器中之形,自唐以后多呈长袋状。

清代皇帝櫜鞬,注重装饰,名目繁多,各有所用:

①皇帝大阅櫜鞬,银丝缎面。天鹅绒里,鞬弢弓及半,櫜盛鈚箭五支,梅针箭五支,骲箭三支。

②皇帝大礼随侍櫜鞬,皮革为之,面蒙青倭缎,盛装箭支及数量同大阅差不多,凡遇祭祀、朝会等皇帝出动则佩戴。

③皇帝吉礼随侍櫜鞬,金银丝缎面,镶嵌红、蓝宝石,盛鈚箭七支,骲箭一支,哨箭二支,每逢祭祀天地、日月、圣贤等吉礼,皇帝着吉服则以从。

展柜中为仿《乾隆皇帝挟矢图》中乾隆皇帝所佩戴櫜鞬样式。

阿虎枪

阿虎枪,亦称虎枪,清代所特有,专为虎枪营使用。皇帝每年秋狝围猎,虎枪营持枪随扈,并以刺杀虎、熊、狼等兽。虎枪还有特点,即在刃柄结合部,用皮条缠绕数道,拴系两个木珠,其作用主要为刺杀野兽时,不至于刺得太深而抽拔困难。

------------

//

《乾隆皇帝刺虎图》轴(仿制)

本图是30余岁的乾隆皇帝与侍卫手握长戟,跨步向前欲刺猛虎的场面。作者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表现猛虎在乾隆皇帝的威逼下,止步不前的受惊情景,衬托出乾隆皇帝临危不惧的帝王之气。在形象上,作者为了烘托乾隆皇帝的高大,将本是兽中之王的猛虎,画得既小又弱,全然一副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可怜之相。全图笔法细腻,准确地描绘出不同身份的人物所具有的不同举止及表情。从笔法上分析,画面上虽然无作者款印,但乾隆皇帝画像当为擅长写真的郎世宁所绘,虎及树木、山石等出自中国宫廷画家之手。

作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族皇室,乾隆皇帝从12岁开始便随祖父康熙皇帝前往热河、南苑打猎。继承帝位后,骑马射箭更是成为其宫廷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此,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创作了大批表现其行猎瞬间的作品,以为纪念。通过这些作品可见飞禽走兽尽在其巡狩之列。

《乾隆皇帝挟矢图》(仿制)

此图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中,30余岁的乾隆皇帝骑于马上,独自欣赏其御用箭的情景。其御用箭的种类名目繁杂,形制多样。镞有铁、铁镀金、象牙、角、骨、木等质地。柯多取材于杨木、桦木。羽则选用一些罕见的或富有艳丽色彩的飞禽羽毛。凡行猎时射中过猎物的羽箭,均在其上刻留功绩,贮藏不用,以便用来告诫后世子孙“勿忘武备”。

《乾隆皇帝射狼图》轴(仿制)

此图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中,在山清水秀、层林尽染的围场,乾隆皇帝独自拍马前行,顺其箭头所指可见一只逃命的狼。全图动感极强,富有生趣。

乾隆皇帝及其胯下白马当由宫中的西洋画家郎世宁主绘,他以细腻的手法,将乾隆皇帝充满自信的神态和娴熟的搭弓拉箭之姿表现得准确传神,虽然乾隆皇帝的箭还在弓上,但是仍可以感受到狼将在瞬间因箭而亡的后果。郎世宁把本是一场血腥的结局描绘得既轻松又毫无悬念。图中的山石树木由中国宫廷画家所绘,在设景布势上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有限的画面扩展成开阔的跑马猎杀舞台。

《乾隆皇帝殪熊图》轴(仿制)

此图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中,30余岁的乾隆皇帝在田野里与黑熊相遇的场景。作者为了表现乾隆皇帝的勇猛剽悍,不仅描绘他独自与熊对峙,毫无惧色,而且将本是强大的黑熊描绘得怯弱胆小,其畏缩在树后紧张的神态,烘托出乾隆皇帝履险如夷的帝王风范。

文献记载,乾隆皇帝在12岁随祖父康熙皇帝到永安莽喀围场狩猎时,就表现出了面对凶猛的黑熊,临危不惧的胆量。事后,康熙皇帝曾发出“是命贵重,福将过余”的赞叹。

从笔法上分析,图中乾隆皇帝及胯下之马,由擅长写真的西洋画家郞世宁绘制,熊及点景的山石树木由中国宫廷画家勾描。图中大面积飘荡而迷蒙的浮云,既扩展了画面的远近景空间距离,又以其轻盈柔美的形态,将本是人熊对峙的生死局面变得安宁平和。

展台

上:铁镞圆哨箭

箭镞铁制,锈而不磨,后接角制箭骹,环穿三孔。杨木为杆,雕羽,括旁裹桦木羽,此箭射鹿、狍用。

下:木镞射虎骲头箭

骲头桦木制,环穿四孔。杨木为杆,花雕羽,用此箭逐卧虎使起。

----------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南中轴与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的交汇之处,是南城中轴线上的大型绿色空间,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扬南苑历史文化脉络,重塑水系格局,突出森林湿地特色,恢复苑囿风貌,构建南苑复兴的文化引擎。

部分资料引用来源:

1.  故宫博物院网站

2.《讲武习勤的皇家苑囿——南苑历史文化区研究》,刘仲华著

3.《南苑春秋》,高世良著

-------------

Ending

来源: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官方服务号

    相关推荐Related recommendation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商务合作|电子政务|官方微博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