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作者您好:

平台方近期接到网友多起投诉,被部分作者文章内容包含的外部链接、二维码、电话等内容误导点击访问,发现其非推介地官方信息,亦非机构作者官方信息,真假难辨,造成困惑。

环游号作为国内首个央级新闻媒体和地方文旅机构共同推出的自媒体平台,将为文旅行业建设官方发声渠道为宗旨,服务行业机构、学者、专家和网友,为此,平台方从即日起,要求各作者发布的文章内容务必清除非官方外部链接、非官方二维码、非官方电话等,若发现故意发布上述内容,平台方将对文章作者永久禁言。 感谢您的支持。

已了解

傅全有题书:军地共育两用人才!中国第一部通信兵的电视剧诞生!
阅读数

分类:1693958975000

云南前线那些青春激荡的日子!傅全有题书:军地共育两用人才!中国第一部通信兵电视剧诞生!

我的八一真的很难受,因为京津冀暴雨导致31号下午五点多就停电断水,直到八一晚上9点多。不过八一只是一个象征,过了八一甚至我们生命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说说自己与军队的事儿。在中国,如果没有这只人民军队,所有人的生活将不可想象!

采访军队最早源于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和《红岩》,好羡慕那样的生活!当了记者又是在自卫还击战那个年代,所以采访前线是所有记者们最向往的事!但据说要进入战地记者团门槛还比较高,政治素质自不用说,好像还要中级以上职称的才行,80年代中期人才奇缺,报社刚成立还不到一年怎么可能有中级职称的记者呢,第一批到位的只有从市委机关转来的行政人员和总编辑,然后就是我进入,这就是第一批报社的成员,所以就后者这一条没有一个符合标准!

                                                                                                                 左:刘昌友  右:何厚桢

前线去不了我就往驻昆的部队里钻,那是没有阻力的,于是就到了14军,并且采访了刘昌友副部队长并成为忘年交,对接的是政治部,后来的马子龙将军那会儿是政治部主任。现在想起来就两件事印象比较深,第一是刘昌友将军对军事文艺的看法并成文见报;二是采访14军文工团,看了他们的演出,后来有一位很出名的男演员这时在团里是个小演员。

刘将军当时正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战争让女人走开》的军事顾问。采访他时他谈到了军事文艺创作中的问题,并就本片中的人物原型做了介绍。

刘昌友,传奇式的人物。时任14集团军40师师长,当年最“牛”的指挥官。他指挥他的士兵用一小时56分攻下了当时被越南占领的云南老山。邓公得知,便说,我看他可以当军长嘛,于是刘师长就变成了刘副军长。我当时在云南前线拍摄的电视剧《密林深处的小屋》请他担任军事顾问;我拍摄的另一个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雅米》,他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当时各部队都有自己的文工团,而14军忙于前线作战没有成立文工团,80年代后期,前线战事慢慢趋于平缓,所以14军应该是87年才成立,正好赶上建军60周年,也可能是因为建军60周年才成立文工团,主要是为60周年做一台晚会。这是当时他们首演的消息!

后来在刘副军的引荐下我采访了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傅全有将军,当时我正在筹备八一出版的《军地两用人才》专栏,并就两用人才问题请傅将军谈了他的看法,同时傅将军还为专栏欣然题词。

                                                                                                                  傅全有将军题词

现在看来傅将军当年的题词“军地共育两用人才”,对目前仍有现实意义!

进入云南前线采访,除了采访傅全有(时任云南前线指挥部及成都军区司令员后任总参谋长)、刘昌友(1小时56分攻克老山的指挥官)等著名战将以外,还深入猫耳洞及前线基层部队尤其是前线指挥部的指挥枢纽通信兵部队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通信兵的电视剧《密林深处的小屋》(网与线的交响诗)!同时深入民族地区采访并创作了第一部爱尼族电视剧《雅米》。

我虽分在报社文艺部,但战时采访军队在是被默许的!一旦有战争发生,那么军队和军人就成了追逐的对象,而记者一定是第一个追逐者!如前文所述,虽然没有进入战地采访团但却成为了独立于战地采访团的独立战地采访记者,其实这才是最牛的!因为一个战地记者团最多是一个排的战士做保卫工作,也就是说记者和战士的比例最多是1:1。而我则不一样了,护送我上山(老山)的差不多一个班,而且大部分是军官,关键还在于我这个班里面配置不是单一的警卫战士,还有司务长、通讯营的营长、汽车营的营长、作训股的股长,瞧瞧,做啥的都有!

这里主要说说汽车营长!这时的汽车营长是最最重要的,是保我命的!这么说很多人可能就糊涂了,但参战的战友们就懂了!因为在战时,我军人员要上老山必经传说中的”800米死亡线“!意思是从我军上山的道路有800米左右是完全暴露在越军的火力下的,没有任何掩盖物,所以称之为死亡线!这个时候枪炮是没多大用处的,关键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通过,因此这时开车的人就成了救命人!说到这儿,大概就明白了,为什么给我派一个汽车营长!结果呢,很自豪的说,我们所有人没有一人为越军所伤,顺利地通过了“800米死亡线”!就我一人额头上撞了个小包!其他人毫发无损!我想朋友们一定会问到底怎么闯过去的!各位猜猜,猜中有赏!这其实是后话了!

现在我们闪回:某日,成都军区通信部部长到驻滇通信总站视察,正好我在总站采访,午餐时部长问我:你知道你打一个电话到北京有多少人在为你服务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两人啊!云南一个话务员北京一个话务员啊!总站余主任说:错!有成百上千的人在为你服务!

我蒙了!怎么一个电话就有成百上千的人在服务呢!我的好奇心也上来了!一定要好好的了解一下这支特殊的部队! 原本打算采访完通讯站发一篇稿子就转战到别的部队的,听了余主任一席话改变了计划:采访所有云南前线的通信部队!这样才有了前面上老山的故事了!

采访过程中最难忘的当然是猫耳洞了!首先是我们一行应该是7辆车上山,印象中是随傅司令员上山的,我们下车刚走到猫耳洞的门口,只听到停车场上轰隆几声,转过头来一看,停车场上炸了!我们要是晚几分钟下车恐怕就没有机会在这里怀念了!第二件事,在猫耳洞里你能看到真正的“官兵平等”!因为无论你是团长还是士兵都一样蹲在或者躺在一张床上,因为床底下全是水。

后来几个月时间我几乎跑遍了云南前线的通讯部队,加上后来拍戏时候采景,几乎跑遍了整个云南省!终于在1986年下半年完成了剧本并报给中央电视台审批!大概是87年春节前,央视拍电报来说审查通过了,筹备拍摄!再后来我多次到总参通信部跟崔云芳部长沟通,他亲自担任军事顾问,最后由通信部从作训费里面拨出一部分资金,终于在1987年下半年完成了外景拍摄,1988年完成后期,于是,中国通信兵的第一部电视剧《密林深处的小屋》(申报时叫《网与线》)诞生了,那年我24岁!1989年8月开始在央视一套两次播出。

                                   80年代中越战场上的女通讯兵,她们与男战士一样在潮湿的山洞里保障着整个前线的通讯畅通!何厚桢摄于原成都军区云南前线指挥部

                                             中立者为原成都军区驻滇通信总站的文书,也许是卫生员,时间太久记不太清楚了!何厚桢摄于昆明温泉

照片已经30多年来,翻拍的效果不是很好!两边着军装者为通信团参谋,后排着便装左一为何厚桢,中间为中央台导演赵明信,右一为是现在据说著名画家的周峰。

真是弹指一挥间啊!一晃30多年过去了!有件值得庆幸的事,已经30多年没音信的原14军政治部宣传处的张干事与我在网上联系上了,乘此祝他和所有的老兵尤其是参加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们幸福吉祥!

(何厚桢)

    相关推荐Related recommendation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商务合作|电子政务|官方微博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